漫谈“武术套路运动”

来源 :2016年第五届申江国际武术学术论坛暨蔡龙云武术思想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武术套路奠基人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当前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习武、教武、训武的心得体会,提出对武术套路的一些个人见解:武术套路运动观——“套路是假的,功夫要真的”;“找劲儿”、“整合”等方法是武术套路运动基本技术训练的核心;技击意识和独特风格是武术套路运动演练的灵魂;竞赛规则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指南针”。
其他文献
会议
蔡龙云先生是公认的既能打又能写、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知名武术家,拥有一系列独到的武术见解。其中,“击舞融合”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击”就是格斗技术,“舞”就是套路表演,对“击舞融合”的理解长期处于一种想当然、表面化状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击舞融合”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和贡献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琴剑楼武术文集》集中反映了蔡龙云先生的武术文化思想。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是中国的诗性文化传统,反映到武术中可谓比比皆是,在蔡先生的武术生涯中实际上是在用中国传统的诗化思维方式来规范和构建武术的技术和理论体系。
学校作为传播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学生们学习一切知识的有效载体。还因为武术运动的独特性,它是我国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精神之所在,就更加能够引起我们武术工作者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学校武术边缘化的问题也是尤为严峻的。
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理解整体中国武术文化有着现实的学术积累意义,丰富的区域研究成果对近距离地认识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当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地方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文化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混淆。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理论,对中国太极拳国际化传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太极拳国际化精准传播策略,创造性转化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中国武术国际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语言问题。认为:当今武术国际全球化进程中有三个错误的语言观需要清理,分别是语言无用观、翻译无能观、汉语独大观。
文章从价值论和本质论视角对武术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力求使武术教育价值得到更好的呈现,使武术教育的发展更为贴近武术的本质。武术教育的价值研究主要包括武术的德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武术德育价值根植于武术的深厚历史中,研究从公德和私德两方面对武术的德育功能进行论述。
绵亘整个明季的东南海疆抗倭战争对所在区域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钤记可见。其中,福建武术尤彰。研究显示:抗倭战争涌现了俞大猷、戚继光等军事家、武术家“群像”,其武艺、兵制思想、传世著作或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福建武术的成熟和跨地域、跨文化传扬;基于有效制倭的需要,闽人对在地武艺的“选择性”传习和对它域武艺的融摄丰富了福建武术的内容体系;几乎全民参战的民间自组织御倭极大浓郁了在地尚武风习,并与当下武术
为使人们明晰以“培育民族精神”为立足点的学校武术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主要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为例,阐释了具体改革思想和教学步骤,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以武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要,学校武术应该采用以对抗类技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2)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反映武术的整体,而非仅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3)从能力培养角度,学校武术的全息影像包括个人技术能力、对节奏距离的控制能力、限制对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