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所有的“追溯晚明”活动,目标在于寻找晚明与现代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对“晚明”的深刻认识理当是题中之义,但自肇始之日起,相关论者的立论根基就饱受质疑。“晚明”认识方面的偏颇首先表现为一些“常识性”错误。“常识”、“根基”不依托于史料,而凭借“理论”的支撑来保证其正当性,这无疑非常危险,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挑战或者被推翻的话,它所带来的影响和震动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现代学术分工的日趋细致,学科间形成了所
【出 处】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追溯晚明”活动,目标在于寻找晚明与现代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对“晚明”的深刻认识理当是题中之义,但自肇始之日起,相关论者的立论根基就饱受质疑。“晚明”认识方面的偏颇首先表现为一些“常识性”错误。“常识”、“根基”不依托于史料,而凭借“理论”的支撑来保证其正当性,这无疑非常危险,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挑战或者被推翻的话,它所带来的影响和震动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现代学术分工的日趋细致,学科间形成了所谓的“不可通约性”,不能直接进入晚明研究领域尚属情有可原,但相邻学科己然进行了诸多新探索、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却未能及时关注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这里存在可能的辩解,虽说在相邻学科内部出现了诸多反思与异调,“传统”学说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而 “多翻”确实有助于发现事实与理论层面的阔失,但若冀望于通过灌输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就能扭转相关人士的观念恐怕是一种奢望,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函需超越具体层面,深入运行机制内部进行系统检讨。
其他文献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的蓝本是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归来》的叙事以图像为主,文字配合图像完成影片叙事的任务.这种格局决定了影片与小说原作的关系.影片只是借用了小说的部分框架与素材,整部作品从整体构思到具体细节与原作都大相径庭.影片在发挥图像叙事的视觉效果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在克服图像叙事的不足方面做得不够,影片逻辑不够严谨,叙事容量与复杂程度都有所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的西方文论中,传播较早、恐怕也算传播得最为广泛、被使用得最为纯熟的,也许应当算是俄国形式主义和美国新批评派了.除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门的译介工作,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在中国的成功旅行,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20世纪90年代几本重要的西方文论教材,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被认为是"科学主义"文论的代表,是注重"文学作品系统"本身的流派类型.这种科学的、细致的分析方法,对于依靠直觉和
戏曲目录体批评的体制是通过著录戏曲作家、作品、或对戏曲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文本样式.它可以为分为"以人类书"的著录体例、"以品著录"的体例和"以类分目"的著录体例.
文章分析了中国问题存在的情况,而太多的学者是不能去言说真正的问题。因此,在什么是“真正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要争取是一个能够自由地谈论每个人的真实感受言说环境。由于谈论“中国自己的问题”牵涉到言说环境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文艺学能否发现真问题这个问题必然和对体制的反思联系在一起。反思体制当然是政治学的任务,是一个是政治学的问题,但是文艺学的问题不可能不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做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文
自上个世纪之初开始,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西化进程是很不平衡的。文学的西化,更表现在是文学观念的西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大致指的是语言运用得出色的文字作品。中国在文学观念方面西化得非常彻底。从中国和日本同时期学人文学思想观念的对比中,就可看出这一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的文学同样是西化的,但日本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文学的西化,是文学理论“失语”的重要原因。“五四”时期直至今天,文学己经迅速西化,传
现象学方法与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的对话展示了一条研究审美经验的独特路径,即摆脱或者从审美主体或者从审美对象来界定审美经验的方法,将审美经验理解为一个受到先验情感统摄的"受"与"做"的动态发生过程,在作为先在的主体性统摄结构的情感作用下,原本处于晦暗现实中的事物经过这个过程进入一个有意义深度的审美世界,主体则在对事物的统摄和拥有中获得了彻底自我实现.与审美经验相伴随的审美快感,正是由此过程而带来的生命
习俗(custom)、习惯(habit)与习性(habitus)是相互纠缠极其复杂的大观念,个人的习惯反映了特定群体和社会的习俗,习性侧重于主体层面.审美习俗对特定群体和社会的审美经验进行引导和约束,因此具有制度性.审美习俗联系着特定文化的情感结构,审美经验的形成受制于显性的审美习俗和隐性的情感结构.
典型理论与现实主义关系密切,作为研究对象,近20多年来,受关注的程度逐渐下降;宏大叙事时下还处于热门话题范围,在借西方理论分析我国当代文学问题时,它多半以靶子的身份出现.从学术史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显隐,折射出某种默契与智慧.从直面研究对象角度看,无论典型理论与宏大叙事,乃至现实主义,其背后都指向同一根基:即强调历史真相的传统历史观。时下,宏大叙事、典型理论与传统历史观、同
"听觉文化研究"是从国外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如同文艺理论、传媒学、艺术史等曾经围绕视觉问题,共同造就了"图像学转向"之后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样,听觉的文化性问题也日益在不同学科的互动中凸显出来.这篇论文,切入听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脉络和走向,针对该领域现状,提出并研判"声音"和"听觉"殊为重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讨论关于"听觉"的文化话语,将会比讨论关于"声音"的话语更有前途."声音"问题,包含在
作为西方文化核心之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危机,不仅在于真理之"起源"或"终极"的缺失,也不单单呈现为后现代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更在于"超越"于实践本身之优先性的一切理论建树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塌方.本文认为,在后哲学时代,以返回"原始伦理"为契机,继续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伦理智慧,直面以技术统治和价值虚无互为表征的现代性难题,构成了当代汉语思想复兴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