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百年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交往建构历程中,"翻译文论"是一个特殊的场合和枢纽,是一个与中国文论("第一空间")和西方文论("第二空间")并存的"第三空间",它作为一个"元过程"
【出 处】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年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交往建构历程中,"翻译文论"是一个特殊的场合和枢纽,是一个与中国文论("第一空间")和西方文论("第二空间")并存的"第三空间",它作为一个"元过程"生成并"界分"着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三者构成一种空间性的"三元辩证"关联;同时,它作为一个多元系统又勾连并牵系着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与二者构成多重的交互语境关系,使其成为一个审视百年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及其间关系的"阿莱夫".本文通过中国百年翻译文论之"二板块四分支十层面"及其间关系的简要讨论,分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中,篆刻教学、研究的实际困难要比传统书法的教学要困难得多.大部分篆刻课由于缺乏专业师资的原因,使得学生的篆刻热情很难持久下去.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经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的设立,实际上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和条件上,前期的许多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更重要的是本土办学具有人文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师资力
"境"是中国传统词学审美论的重要范畴,它与"味"、"韵"、"趣"、"格"等一起被用来概括词的审美本质所在,标示词的不同审美质性.在中国传统词学史上,"境"是一个出现和成熟得很晚
"新批评"不但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理论之一,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论之一.在近100年的中国旅程中,"新批评"既有辉煌也有黯淡,既有高潮也有低潮.就中国文论界对"
书法艺术应当视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就像"艺(兿)"字的原初意象就是人在种植苗木,它暗示了生命的培育、扶持与生长,是通过"艺"达成了自我的修养和完善.人们一旦回到这个源头来看
独特的悖论式语法结构是《野草》的基本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鲁迅自觉实践《苦闷的象征》的文艺思想的一种表现.通过对此一问题的分析,能够见出域外文艺理论对于本土文学实践
作为独立学术系统的"文学"学科在近代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西学移植的结果,而应当归结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中国传统的"词章之学"为现代"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较
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诗的最高境界是实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与他的“思与境偕”是相互呼应的。或者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就是“思与境偕”。司空图的境包括王昌龄
冯友兰、牟宗三和唐君毅皆将名理视为魏晋玄学的思维方法.冯友兰所说的"辨名析理"基本属于形上学中的逻辑分析法.牟宗三认为名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名理指魏初品鉴人伦
由亚里士多德开启的西方修辞学传统,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质的转化.这其中,I.A.瑞恰慈的新修辞学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长久被学界忽视.瑞恰慈将修辞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