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当前,受年龄、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内在能力与外在要求的差距等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不良现象普遍存在。运动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虽大学生身体活动参与强度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大小存在差异,但身体活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毋庸置疑。同时,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绝不是单一影响因素下的结果,它与我们日常行为、生活作息等方面均有着密切联系,据研究显示,睡眠质量显著正向预测大学新生社会适应状况;而基于睡眠置换、唤醒、屏幕光、电磁辐射四种理论假说,得知屏幕时间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预从身体活动高、中等、低三类水平出发,在验证身体活动水平与社会适应关系的基础上,探究睡眠质量在身体活动水平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是否起中介作用,屏幕时间是否在身体活动水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国际身体活动短版问卷》、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调查中有关屏幕时间的部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运用问卷星软件对全国在校大学生发放电子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3012份问卷,根据答题时间、填空题回答情况、数据的要求对问卷进行无效剔除,保留2466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1.87%。研究结果:(1)总体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低身体活动水平人数比例、中等身体活动水平人数比例、高身体活动水平人数比例分别为10.22%、47.69%、42.09%;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每日屏幕使用时间为8.46±3.10小时;约有36.2%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着睡眠障碍的困扰;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分(205.39±31.59)显著低于国内常模(216.73±31.30)。(2)相关分析表明: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睡眠质量和社会适应之间两两变量的相关性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具体表现为:身体活动水平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与屏幕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PSQI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屏幕时间与PSQ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PSQI得分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即睡眠质量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PSQI总分,可解释的变量占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变异的17.4%(调整R2=0.174)。且随着屏幕时间的加入,模型解释力增加,比自变量为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两测量指标的回归模型对社会适应的解释力增加了16.86%。(4)中介作用检验得知: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在身体活动水平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的13.09%。(5)调节作用检验得知: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屏幕时间交互项的R2变化量具有显著性(R2变化量=0.032,P<0.05),交互项标准化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β=0.053,P<0.05),说明在校大学生的屏幕时间对身体活动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看,相对于低屏幕时间,高屏幕时间的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与PSQI得分更为密切。(6)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显示:身体活动水平与屏幕时间的交互项对PSQI的效应显著(a3=0.053,t=2.969,P=0.008);PSQI与屏幕时间的交互项对社会适应的效应显著(b2=0.103,t=5.362,P=0.000)。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其中身体活动水平通过睡眠质量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而身体活动水平对睡眠质量的作用还受到屏幕时间的调节。研究结论:(1)从总体上看,在校大学生低、中等、高身体活动水平人数比例分别为10.22%、47.69%、42.09%;屏幕时间严重超时;36.2%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困扰,睡眠质量令人堪忧。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显著低于国内常模,社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2)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睡眠质量与社会适应两两变量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身体活动水平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身体活动水平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睡眠质量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屏幕时间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3)身体活动水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睡眠质量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其睡眠质量越好,进而促使社会适应能力越强。(4)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屏幕时间为调节变量,即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会因个体屏幕时间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低屏幕时间而言,高屏幕时间在校大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更密切。(5)在校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能够直接对社会适应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身体活动水平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即身体活动水平通过睡眠质量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而身体活动水平对睡眠质量的作用还受到屏幕时间的正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