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对AZ31镁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

来源 :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测定热挤压态和固溶态AZ31镁合金的蠕变曲线及位错运动的内摩擦力,结合组织形貌的TEM观察,研究了在两种处理状态下AZ31镁合金蠕变行为.结果表明:蠕变期间的位错运动的内应力,有较强的温度敏感性,在低于250℃条件下,合金有较高的内应力,热挤压变形合金的内应力值小于固溶态合金的内应力值,因此强化效果后者优于前者.在高于300℃条件下,内应力值明显下降,两种状态合金的强化作用基本消失,内应力趋于一致.固溶态AZ31镁合金在蠕变过程的应力时效中,有α-Mn型体心立方结构的β-(Mg<,17>Al<,12>)强化析出相在晶界和晶内析出.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商用有限元软件DEFORM,模拟了各种情况下三维圆柱体内部球形空洞的热锻闭合过程,对比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空洞闭合的影响,得到了传统实验方法不易得到的良好效果,为合理制定热锻工艺以消除材料内部缺陷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采用其他工艺消除材料内部缺陷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了预应变时效参数对钨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分析不同镍铁比钨合金的微观组织探讨了两种镍铁比钨合金力学性能随时效时间变化规律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7/3镍铁比钨合金时效时,抗拉强度随时效时间延长而降低;相同条件下,9/1镍铁比钨合金预应变时效时,其抗拉强度随时效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在镍铁比为7/3的钨合金中没有发现时效析出相,而镍铁比为9/1钨合金在预应变时效过程中析出了细小弥散的β相强化
离子注入是一种有效的表面优化方法.但由于离子行走轨迹的"视线性",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尤其对于大面积注入和非规则形状工件处理.自20世纪80年代末,等离子体注入技术的出现使得离子注入研究与应用有了新的热点.该技术利用工件浸没于等离子体并利用等离子体鞘层加速的概念,使得大面积注入和"保型"处理成为可能.注入可以方便对于复杂形状物体进行而无需工件操作.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金属材料、半导体,我们
本文介绍带有复杂曲面的高强度钛合金零件的等温流变成形,它具有节省工时和贵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对那些强度高、形状复杂且机加工困难的零件成形特别适合,本文是流变学理论在材料塑性成形领域的具体应用.
本实验采用平均颗粒大小分别为110nm和30μm的SiC粉利用Nd-YAG脉冲激光对铝合金表面进行陶瓷复合化处理.经扫描电镜、能谱、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及显微硬度测试表明:110nmSiC粉形成复合涂层与基材间为冶金结合,该纳米级SiC粉在其复合涂层中形成较均匀分布,该厚度约200~300μm复合涂层的形成使铝合金表面显微硬度提高大约2倍,涂层表面及内部可见近圆形孔洞存在;30μmSiC粉形成复合
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对Ti-25V-15Cr-2Al-0.2C-x(x=0;2﹪Mo;2﹪Nb;0.2﹪Si)阻燃β钛合金中α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空冷不能抑制α相析出,其析出数量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温固溶处理后直接时效将导致α相在β晶界和晶内的大量析出,若时效前进行低温固溶处理则可有效抑制α相的析出.
用中频熔炼-半连续铸锭技术制备了Cu-Zn-(Cr,Zr)合金铸锭,铸锭经均匀化处理后,热挤压成材并随即进行水淬,之后进行45﹪的冷拉变形.冷拉材在不的时效工艺下时效并测定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强度、伸长率、电导率和热导率随时效温度呈规律性的变化,研究合金挤压-固溶-冷拉后在450℃时效4h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时效过程中合金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析出过程,合金的拉伸性能、电
应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本文系统计算了LlNiAl的基本物理性能,包括晶格常数、弹性常数、声子谱、态密度、热容、德拜温度和线膨胀系数等,并将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计算所得声子谱相对于其他理论计算结果而言,与试验试验值的符合程度更好;但本文计算的热膨胀系数稍有偏高.总的来说,只需考虑合金组成元素的性质,未涉及合金本身性质的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成功地描述了LlN
研究了热处理状态和变形量对不同Ni/Fe比粉末冶金高密度钨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烧结后缓冷条件下,9/1镍铁比钨合金的力学性能显著低于7/3镍铁比钨合金;固溶急冷条件下9/1镍铁比钨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全面大幅度优于7/3镍铁比钨合金.9/1镍铁比钨合金烧结后缓冷时合金的黏结相中及钨与黏结相界面上都有非弥散相析出,严重危害合金的力学性能;固溶急冷热处理工艺能够抑制β相在黏结相中沉淀析出,
利用高能球磨分别对三种配比W/Cu15(质量比,Cu含量15﹪)、W/Cu25、W/Cu35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球磨.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以及粒度分布技术观察和分析了超细颗粒的形貌和尺寸.对于W/Cu15球磨10h时,颗粒形貌为片状;球磨30h,颗粒形貌趋向球状.此时复合颗粒尺寸经测定在3μm左右,晶粒尺寸经计算达到纳米级.X射线衍射谱中,Cu的衍射峰逐渐消失,而W的衍射峰逐渐宽化并且强度下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