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流动到该城市且无该市正式户口的儿童。他们跟随父母从家乡迁移到一个新的城市学习生活,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他们承受新带来的焦虑和挫折感,导致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等。以往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低于本地儿童,但是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横断研究,对于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变化以及和本地儿童的心理适应的比较尚未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追踪研究设计,考察了流动和本地儿童的心理适应的发展轨迹,以及性别对其的预测。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三所学校603名儿童(M年龄=9.30岁,SD年龄=0.77,流动儿童占41.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三次、每次间隔一年,测得儿童的孤独感、抑郁、自尊和幸福感的分数,并作为儿童心理适应的指标,构建心理适应的潜变量,然后通过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考察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适应的起始水平和变化趋势,并探究流动/本地和性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采用孤独感、抑郁、自尊和幸福感作为心理适应的潜变量指标,模型拟合良好,具有跨时间和跨性别因子不变性。(2)童年中晚期儿童的心理适应总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S=0.12,p<0.01),儿童的心理适应在三年内有所增长。(3)流动/本地对心理适应起始水平的预测显著(β=0.19,p<0.01),本地儿童心理适应的起始水平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动/本地对心理适应的增长速度的预测显著(β=-0.09,p<0.01)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本地儿童。(4)性别对心理适应起始水平的预测显著(β=0.30,p<0.01),女孩心理适应的起始水平显著高于男孩;性别对心理适应增长速度的预测达到边缘显著(β=-0.06,p=0.06),男孩心理适应水平的增长显著高于女孩。(5)性别显著预测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起始水平(β=0.24,p<0.01),流动女孩心理适应的起始水平显著高于流动男孩,但是在增长速度上,流动男孩和女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探讨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心理适应的发展趋势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异,为今后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