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旨在以体表微循环灌注量解析清凉冲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猪体温调节影响.24头健康的3月龄中国试验用小型猪(CEMP,农大Ⅰ系),随机分为4组,在常温22℃和高温26~39 ℃环境下各设清凉冲剂组与对照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Perflux 4001 master)对猪体表固定点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清凉冲剂在高温中可使微循环灌注量(PU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增长了64.5%,血细胞浓度降低39
【机 构】
: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系,102206 河北工程学院农学院,056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以体表微循环灌注量解析清凉冲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猪体温调节影响.24头健康的3月龄中国试验用小型猪(CEMP,农大Ⅰ系),随机分为4组,在常温22℃和高温26~39 ℃环境下各设清凉冲剂组与对照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Perflux 4001 master)对猪体表固定点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清凉冲剂在高温中可使微循环灌注量(PU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增长了64.5%,血细胞浓度降低39.5%.清凉冲剂有降低外周循环中血细胞浓度,促进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
其他文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李品种的引种试验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引种观察,筛选出适宜晋中地区栽培的欧洲李品种--晚艳.该品种果实卵圆形,外观整齐,色泽艳丽,平均单果重53g,最大果重80g.果肉橙黄色,肉厚1.71m,可食率达91%,肉质细腻,较脆,纤维少,味甘甜、有香气,口感好;粘核,核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单糖6.37%,双糖4.34%,总糖11.71%,可滴定酸1
近几年,我国李树生产以引进国外的黑色或蓝色品种为主,虽表现果型较大、肉质硬、耐运输,但缺点是果皮厚、果皮酸涩,不符合我国人民的消费习惯.我们选育的李新品种秦红李和红喜梅,果面红色,色泽艳丽,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
黑光彩李是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培育的早熟李新品种,于圣玫瑰前一周成熟,果实扁圆形,果肉红色至深红色,丰产性好.
亚美尼亚杏以其优良的品质,极强的抗晚霜性被列为世界顶尖级优良品种.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1998年从亚美尼亚引种,并在本所进行试验栽培研究.通过7年的调查研究从中选出最佳栽培品种--亚美尼亚1号,审定名称为金亚.该品种2004年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11月、2003年11月本所亚美尼亚杏基地分别被山西省外国专家局、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荣誉称
本文从主栽品种、分布及规模、产量和效益、发展规划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北京市仁用杏栽培现状,指出了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李是重要的经济林栽培树种之一,李树生产在河北省发展迅猛,已成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近几年李树生产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北省李树生产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多年研究成果和全国李树发展形势,对今后河北省李树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试验研究了四种常用饲料原料(玉米、豆粕、鱼粉、双低菜粕)霉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粗蛋白、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没有显著的变化,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首先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而后出现增加的趋势,脂肪酸值(酸价)、过氧化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首先表现增加的趋势,而后出现递减的趋势.粗脂肪、纯蛋白和淀粉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一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TBA值、
杏是喀什地区优势特色产品之一,但由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尚未形成,销售市场有限、品牌化意识淡薄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杏产业的发展,为此,必须通过改善生产条件、科学规划、依托科技和形成"农户+基地+公司"模式建成安全、优质、特色的杏基地,采取以名创牌、以质创牌、包装创牌,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名牌等手段实行杏产品品牌化经营,确保杏产业健康迅速发展.
福美双是一种广泛应用,也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限制的一种农药(鹿特丹公约).本实验研究了应用非常广泛的福美双所引起斑马鱼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使用福美双给受精后3小时(3hpf)的胚胎3.5cm的培养皿内染毒(5-20 nM)直至24 hpf.,观察斑马鱼的畸形率、死亡率、外观形态学变化、组织学变化,以及进行原位杂交进行RNA水平变化的观察.结果:在24 hpf时,没有观察
本文选用1日龄AA肉鸡240羽,随机分成4组.第1组为对照组,第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沸石、5%凹凸棒石粘土、5%改性凹凸棒石粘土,研究沸石、凹凸棒石粘土和改性凹凸棒石粘土对肉鸡抗氧化性能和组织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分别添加5%的沸石、凹凸棒石粘土和改性凹凸棒石粘土均能显著提高血浆中T-SOD酶活性和降低血浆中MDA含量(P<0.05),不同程度的提高血浆中GSH-Px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