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究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差异,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运用K-B纸片法,对上海市46株不同来源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28株临床菌株、18株食品源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并通过PCR技术分析菌株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一步利用多位点测序技术揭示46株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针对相同进化分支中不同来源的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比较.结果 28株临床菌株的耐药率(
【出 处】
:
2016上海市食品学会年会暨上海市“食品·创新·绿色·共享”研究生学术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差异,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运用K-B纸片法,对上海市46株不同来源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28株临床菌株、18株食品源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并通过PCR技术分析菌株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一步利用多位点测序技术揭示46株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针对相同进化分支中不同来源的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比较.结果 28株临床菌株的耐药率(100%)明显高于18株食品源分离株(88.9%),其中,临床菌株全部为多重耐药性菌株(n=28),而食品源中仅有2株存在多重耐药性现象.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对比于食品源分离菌株,临床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数量更多,种类也更为丰富.多位点测序分型结果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即在同一进化分支中,临床菌株的耐药性也显著高于食品分离株.结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比较了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差异,并从微进化的角度初步分析了其耐药性形成的原因,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的起源、传播与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福建省是二氧化硅生产的大省,其生产采用水玻璃与硫酸反应的工艺,其中水玻璃来自碳酸钠与石英砂反应(生产二氧化碳和水玻璃)。因此传统工艺有大量硫酸钠的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早期工业上也有用鼓泡碳化法的生产工艺,但由于传质受限等原因,这样的工艺早已淘汰。课题组在利用加压二氧化碳代替硫酸制备二氧化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形成了加压碳化法生产二氧化硅的绿色生产技术(二氧化
高压容器在实践运用中压力高,所需简体的厚度较厚;与单层厚板式结构相比,多层包扎筒体能避免深焊缝对容器的危害,既提高容器的安全性,又降低成本。高压容器多层包扎筒节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各组成部分的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合理将对整台设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我公司气凝胶干燥装置中的高压容器2000 L干燥釜的生产为例,介绍了一种利用液压包扎技术的制造工艺方法,阐述了多层包扎筒节制造中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环节
利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与聚乙烯(polyethylene,PE)改性制作的抑菌抗氧包装袋和聚乙烯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改性制作的生物气调保鲜包装袋,包装水分质量分数分别为20%,30%,60%的半干草鱼块,并在腌制溶液中增加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等品质改良剂,测试不同包装方式与腌制方式对半干鱼品储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具有检测迅速、样品需要量少、对样品无损伤等特点,在食品中水分、蛋白质、脂肪测定,以及肉类的保水性、质构特性和食品品质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产品品质分析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LF-NMR技术可以检测水产品中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三种不同水分状态分布等,有利于水产品保鲜贮藏及水产品蛋白质凝胶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LF-NMR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归纳了该技
水产品是世界八大类过敏性食物之一,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简要介绍了水产品中的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钙质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详细分析了关于水产品过敏原提取的近10年的文献资料。水产品过敏原的提取主要是运用添加氯化钠、氯化钾、蛋白酶抑制剂和二硫苏糖醇的磷酸缓冲溶液和Trise-HC1溶液完成的。提取之后可以得到含有过敏原的粗液。此外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关于水产品过敏原的
香辛料在食品加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赋予食品特有的味道和香味外,其活性物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香辛料中含有酚类和精油(萜类),这些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的作用。香辛料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鱼糜制品的品质,延长其保质期,同时能减少添加剂的使用。本文主要就天然香辛料活性成分及其在鱼糜加工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香辛料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果蔬贮运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果蔬振动特性研究现状和模拟运输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振动对果蔬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果蔬运输振动研究存在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金枪鱼为远洋运输鱼类之一,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鱼肉会腐败变质.试验中模拟了不同物流过程,测定大目金枪鱼肉感官、色差、质构、高铁肌红蛋白、TVB-N、pH、组胺及菌落总数的变化,与低场核磁共振测定水分迁移结合来表征金枪鱼品质的变化.结果 表明,流通过程中温度变化能够导致肉的品质显著降低,在超低温-55℃冻藏过程中金枪鱼各指标保持良好,经过配送过程-18℃使得金枪鱼品质指标略微降低,在销
为研究反复冻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冻融次数对大目金枪鱼组织与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本文模拟了大目金枪鱼的3种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分别经过5次反复冻融,测定冻融过程中的汁液流失率、质构特性(硬度、弹性、咀嚼性与黏着性)、高铁肌红蛋白含量、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巯基含量与Ca2+-ATPase活性等指标变化情况,并结合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与低场核磁共振共同表征其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随着冻融次数增加,鱼肉解
目的 对金枪鱼保鲜方式及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对金枪鱼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方法 分析比较了金枪鱼的几种常用保鲜方式及主要优缺点,并对近年来的新型检测技术进行说明。结果 复合保鲜技术能有效延长金枪鱼的贮藏货架期,低场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等新技术的出现,实现金枪鱼样品的快速、高效与精准检测。结论 水产品保鲜方式的改进与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将能为金枪鱼的远距离运输与品质改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