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疼痛中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仍是医疗顽疾之一,目前的药物治疗尚不够理想,开发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药物十分必要。已知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介导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中枢敏感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外周敏感化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外周敏感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推动着新的疼痛治疗靶点的发现,已证实TNF-α、白介素-1β等细胞因子在外周敏感化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提示具有下调TNF-α、白介素-1β水平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可能会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药物。本研究即在经典的腰5脊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上初步观察此类药物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作用。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三七皂甙组与对照组1,大黄组与对照组2,葛根素组与对照组3,灯盏细辛组与对照组4,川芎嗪组与对照组5,丹参酮组与对照组6。采用Chung Model制作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各药物组术后每目的8:00 a.m.灌胃法给予药物,各对照组术后与其相应的实验组于同一时间行灌胃法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结果采用痛觉的行为学测试结果,使用机械刺激和热刺激两种模式:50﹪机械性撤足阈值根据Up-Down方法使用von Freyhair测量;热刺激撤足潜伏期使用热平板测试仪测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大鼠手术前后和给药前后撤足阈值和撤足潜伏期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1)撤足潜伏期(s)使用配对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2)50﹪撤足阈值(g)使用配对秩和检验(wilcoxon Sigrted Ranks Test)。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误表示,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三七皂甙组大鼠术后5天至23天与对照组1大鼠的手术侧MPWL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七皂甙组较对照组1高,术后11、15、23天手术侧撤足潜伏期MPWL与术前MPWL无明显差异(P>0.05),热痛过敏改善;术后7至19天,三七皂甙组大鼠手术侧撤足阈值MPWT与对照组l的MPWT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七皂甙组较对照组1高,机械性痛过敏改善。
2.大黄素组大鼠术后11天至27天大黄素组大鼠手术侧撤足潜伏期MPWL与对照组2大鼠的手术侧MPWL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素组较对照组2高,术后19、27天手术侧撤足潜伏期MPWL与术前MPWL无明显差异(P>0.05),热痛过敏改善;术后19、23天大黄素组撤足阈值MPWT与对照组2手术侧MPWT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素组手术侧MPWT较对照组2高,机械痛敏改善。
3.葛根素组大鼠术后19天起至实验观察终点27天撤足潜伏期MPWL与对照组3大鼠手术侧MPWL有显著性差异(P<0.05),葛根素组手术侧MPWL较对照组3高,热痛过敏改善;葛根素组大鼠术后11、19天手术侧撤足阈值MPWT与对照组3手术侧MPWT有显著性差异(P<0.05),葛根素组手术侧MPWT较对照组3高,机械痛敏改善。
4.灯盏细辛组大鼠术后7至19天与对照组4大鼠手术侧撤足阈值MPWT有显著性差异(P<0.05),灯盏细辛组手术侧MPWT较对照组4高,机械痛敏改善;灯盏细辛组大鼠与对照组4手术侧的撤足潜伏期MPWL无显著性差异(P>0.05)。
5.川芎嗪组大鼠术后7天至15天手术侧撤足阈值MPWT与对照组5大鼠手术侧撤足阈值MPWT有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痛敏改善;术后19、23天川芎嗪组大鼠与对照组5手术侧撤足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热痛敏改善。
6.丹参酮组大鼠术后20至30天手术侧撤足阈值MPWT与对照组6大鼠手术侧MPWT有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痛敏改善;丹参酮组大鼠手术侧撤足潜伏期MPWL与对照组6手术侧MPWL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通过以上六部分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三七皂甙、大黄素、葛根素具有改善大鼠热痛觉过敏、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镇痛作用可能与药物降低TNF-α及白介素-1β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减轻细胞因子所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有关。
2.川芎嗪具有改善大鼠热痛觉过敏、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镇痛作用可能与川芎嗪降低TNF-α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减轻细胞因子所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有关。
3.灯盏细辛、丹参酮具有缓解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此镇痛作用亦可能与其降低TNF-α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减轻细胞因子所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关;对热痛觉过敏两种药物均未见显著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