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戏剧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可读性和可表演性的双重属性。介于戏剧的这种双重属性,关于戏剧翻译的标准也有着不同的争议。比如,文学界评论家和翻译家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出发,认为戏剧翻译应忠实地再现原文。而戏剧界评论家则从舞台演出的实际出发认为戏剧翻译需考虑其“表演性”。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因此争论不定。本文采用动态的评价方式,认为戏剧翻译评价标准必须根据翻译时的侧重点的不同来制定。戏剧的“阅读性”和“表演性”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本文认为,强调文本阅读性的戏剧翻译应采用文学翻译的标准进行评价,并且突出舞台表演性的戏剧翻译应符合戏剧舞台表演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杨宪益在五年内对萧伯纳的戏剧Pygmalion进行了两次翻译。在两个译本中,译者针对原文中相同的对话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在我国戏剧翻译研究领域,文军曾经对杨的两个中文译本从文本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大致总结了其重译的几方面原因。但是,文军对两个译本的研究还不全面:所选取的例子几乎覆盖了剧中所有人物对话,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另外,没有采用具体的标准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总结的重译原因层次混乱,没有系统性和逻辑性。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从文本角度出发,以杨宪益在两个中文译本中对话的不同翻译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戏剧双重属性的特征,从“阅读性”和“表演性”两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前译为了体现戏剧文本的“阅读性”特征,语言需要满足文学阅读流畅和自然的特点,即译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本,在翻译时多采用直译和注释的方法;后译中为了体现戏剧文本的“表演性”特征,语言需要满足舞台表演中观赏性和瞬时性的特点。观赏性是指译者为了让演员更好地将人物特点展现给观众,在翻译时注重突出语言的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瞬时性是指译者为了让演员在短时间内将人物台词含义传达给观众,在翻译时力求保证语言简洁易懂以及减少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差异。从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中证明:后译是为了突出戏剧文本的“表演性”特征,前译较注重戏剧的文学“阅读性”特征。总之,本文认为评价这两个中文译本时采用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其翻译侧重点,即翻译时强调的不同特性:阅读性或表演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