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 orOSM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不可逆性的累及口腔甚至口咽部和上段食管的黏膜类疾病,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等盛产槟榔的国家和地区,咀嚼槟榔是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槟榔的机械损伤和化学刺激所致的免疫反应和微循环障碍及遗传等因素有关。S100A7蛋白是S100蛋白家族的成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已证实S100A7蛋白参与了上皮损伤的修复、组织的炎症反应、纤维性瘢痕形成等生物学过程。S100A7蛋白是否参与了OSF组织的损伤、修复及纤维化过程鲜有文献报道。 目的:通过比较丹参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OSF患者治疗前后颊黏膜和正常颊黏膜中S100A7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S100A7蛋白在OSF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S100A7蛋白作为评价OSF的发展、疗效和预后的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10例正常颊黏膜组织;49例未经任何治疗的OSF患者颊黏膜组织,其中早期14例、中期19例、晚期16例;10例经过丹参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后的OSF患者颊黏膜组织,其中中期6例、晚期4例。治疗方法为每次颊黏膜局部注射两支混合药液:一支为10mg/ml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ml和20mg/ml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另一支为1.5mg/ml的丹参注射液2ml和20mg/ml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1次/周,连续10周。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观察疗效,认为疼痛直观类比标尺法(visual analoguescale,VAS)测值VAS=0且张口度增加≥5mm为疗效显著。取疗效显著的患者的同一部位的颊黏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S100A7蛋白的表达,比较其表达差异,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OSF治疗后组10例患者治疗前VAS>0,张口度为2.06±0.54cm;治疗后VAS=0,张口度为3.11±0.33cm。 (2)依据阳性结果判断标准,S100A7蛋白在正常黏膜中无阳性表达,阳性率为0;OSF早期组阳性表达有4例,阳性率为28.6%;OSF中期组阳性表达有15例,阳性率为78.9%;OSF晚期组阳性表达有15例,阳性率为93.8%; OSF治疗后组阳性表达有3例,阳性率为30%。正常组、OSF早期组和OSF治疗后组相互之间的阳性率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OSF中期组和晚期组的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SF中期组和晚期组的阳性率皆高于正常组、OSF早期组和OSF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S100A7蛋白的表达量依次为:正常组(0.60±0.52)<OSF早期组(2.07±1.00)<中期组(3.95±1.18)<晚期组(5.25±1.24),各组两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治疗后组S100A7蛋白的表达量(2.30±0.82)高于正常组(0.60±0.52),却低于OSF中期组(3.95±1.18)和晚期组(5.25±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SF治疗后组(2.30±0.82)和OSF早期组(2.07±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S100A7蛋白在OSF治疗后组治疗后的阳性率和表达量(分别为30%、2.30±0.82)皆低于治疗前(分别为90%、4.2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S100A7蛋白在OSF中表达升高,且与OSF病变程度相一致,提示S100A7蛋白在OSF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经过丹参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后,OSF患者颊黏膜的S100A7蛋白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织,与临床体征未能完全消失相符,提示S100A7蛋白的升高是不可逆的; (3) S100A7蛋白有望作为评价OSF发生、发展和疗效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