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异质性和“创业悖论”现象对西方创业理论中的“创业活动都是在良好制度背景下的具有创新性和机会导向的高质量创业”的假设提出了挑战,而大量实证研究结果的模糊性也意味着创业数量不再是一个反映区域创业水平的“好”指标。因此,为了更全面客观的识别创业活动的功能和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本文以创业质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创业质量;创业质量的高低如何被决定;创业质量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并又会怎样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如何衡量创业质量以及为何我国区域间创业质量会存在巨大差异等。全文共包括8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明选题背景与意义、介绍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从创业的微观研究、增长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等领域对创业及创业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第三章构建了创业质量的概念模型,从行为特性和结果特征两个层面将创业质量定义为创业活动的一系列行为特性满足各种创业目标与期望的程度,具体体现在具有创业导向的领先创业与具有市场导向的模仿创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福利等带来的创新性绩效与规模性绩效的总和。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基于创业质量的行为特性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析了创业的行为决策及其与创业质量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围绕商业知识溢出机制,分析了创业者会如何领先创业与模仿创业间的选择,进而决定区域创业质量,第五章通过构建包含领先创业与模仿创业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论证了创业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商业知识溢出的“搭便车”效应会降低领先者的进入激励与努力水平,导致人才在模仿者上的过多配置。(2)在区域内资源既定的情况下,模仿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具有递减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模仿创业数量。(3)对区域经济增长而言,研发投入与创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即在高研发投入和低创业水平的地区,存在“知识悖论”现象,而在研发投入过低,创业活动活跃的地区,存在“创业悖论”现象。第六章主要基于创业质量的结果特征构建了创业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近十年的创业质量以及创业的创新性绩效和规模性绩效水平。结果显示:根据虽然我国总体创业质量水平逐年提高,但相对于规模性绩效,创新性绩效的上升略有滞后,同时,各省市区间存在创业质量分布不均且差距不断增大的趋势。基于第六章的数据,第七章主要从区域环境及创业质量的自我反馈机制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创业质量不均衡以及差距不断增长的原因。研究表明,区域环境包括一般经济环境、资源供给和制度与文化等会通过影响潜在创业者投入高质量创业的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区域创业质量。同时,总体创业质量、创新性绩效和规模性绩效均存在正向的自我回馈机制,该机制会带来“马太效应”,使区域环境较为不利的地区陷入低质量的锁定状态。最后,本文对以上研究发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政策启示,进行了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