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ce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w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翻译过程的新理念,将翻译学纳入到大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适应和选择是它的两个核心观点。该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的学者都对该理论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相关研究,拓展和深化了这一理念。国内以胡庚申为代表的学者们纷纷对生态翻译学理论撰文著述,进行研究,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随着生态翻译学一系列术语和概念逐渐形成体系,其基础理论研究已显雏形。它已经被应用于文学翻译、商务翻译以及口译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本文就是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翻译的一个尝试。
   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解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首先,这篇论文着重介绍了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术语;其次,简单回顾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学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的现有研究;再次,论文分别介绍了The Catcher in theRye原文及原作者和两个中译本及译者的基本情况;最后着重对比了施咸荣和孙仲旭在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各自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发现其中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翻译动机,翻译过程中的遣词造句和翻译策略的。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这两个版本之间的翻译生态环境很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的策略。施咸荣翻译该作品时,社会政治环境处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翻译的生态环境,而且译文的读者群局限于内部人士和部分官员,因而施咸荣的译本政治目的很明显;而孙仲旭翻译之时,政治环境已经相对宽松,读者的社会文化意识也相对开放,而且他扩大了自己译本的读者群范围,并切实考虑了很多情况下的读者接受性,因而孙仲旭的译本受现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比较多。应该说,施咸荣和孙仲旭的译本,都是各自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是为适应当时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和选择。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新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编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新闻翻译实践中。《环球时报》是中国权威党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与新华社的《参考消息》并列为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能够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环球时报》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的“关注中国”栏目颇具特色,主要向国内观众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通过对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选择和编译,勾勒出一幅幅世界媒体
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社会,口译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口译的历史悠久,但是口译作为一种广泛认可的职业始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近年来,在全球就业市场趋紧的大环境下,口译员却供不应求。为了弥补缺口,口译和翻译硕士(MTI)应运而生,各地口译培训业也蓬勃发展。  很多人向往成为口译员,试图走上口译之路,但是在学习和接受口译培训的过程中遇上了很多问题。很多受训者执着于掌握口译技巧,但
学位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把文化研究纳入了翻译理论研究中去。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派中的一个著名理论。它认为文学翻译活动受一系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纵,包括翻译自身性格和其所在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赞助人、论域、编辑和读者反映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使研究者从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