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明确在颈椎前凸和后凸患者中,T1 slope和上下颈椎矢状位序列之间的关系研究背景:颈椎在支撑头部重量的同时维持视线水平。在矢状位上,头部的重心正好位于外耳道前1cm的枕髁处(occipital condyle)以维持最小的能量输出,当头部序列发生任何偏移,都会使力臂改变进而引起肌肉收缩,能量输出。Louis第一次提出颈椎椎体的稳定性是通过特有的三柱理论承担(1前柱2后柱),分别由前方椎体和后方关节突构成,Pal和Sherk后来研究证实了该理论的重要性。头部负荷首先通过C-1侧块传递至C1-2关节突,再由C-2椎体传递至C2-3间盘及后方C2-3关节突,前方椎体及后方关节突分别承担36%和64%的负荷。相比和胸腰椎不同(70%和30%)是,颈椎后方关节突承担了更大的负荷。颈椎生理性前凸不仅能更好的维持头部重量,并且能够代偿胸椎后凸及整体矢状位序列,维持整体的平衡。颈胸交界区(胸廓入口区)是由活动度较大的颈椎过度过渡到相对固定的胸廓移形而成的。颈椎及胸廓入口参数的异常变化都和颈部疼痛与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就诊于中日联谊医院门诊存在颈部非特异性疼痛患者,站立位能维持水平视线(cbva5°-17°;mcgregor’s-6°-14°;3.sls-5.1°~18.5°)的x线资料,610名患者纳入到本研究。共纳入610位(309男性,301女性)无颈椎特异性疼痛的患者,所有患者都不存在神经压迫症状,平均年龄42.18岁(17-76岁)。通过患者颈椎正侧位片测量患者颈椎序列,包括cbva(chinbrowverticalangle)、mcgregor’sslope、sls(slopeoflightofsight)、c0-1cobb、c1-2cobb、c2-7cobb、c2-7sva、t1slope和ts-cl(t1slopeminuscervicallordosis)。通过视线水平筛选后,根据患者c2-7cobb角度分成前凸组和后凸组。通过pearson和线性回归分析明确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方差分析比较前后凸组各数据间差异。研究结果:610名患者纳入到本研究。前凸组507名(83.1%256男性,251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3.38±13.88岁(18-76)。后凸组103名(16.9%;49男,54女),平均年龄36.23岁(18-68)。组间及组内可靠性(substantial)一致性均较好析(0.79-0.93)。前凸组c01cobb=4.90±4.78°(-8.90-27.80°);c12cobb=26.72±6.80°(6.3-50.0°);c02cobb=31.62±8.20°(10.30-58.60°);c27cobb=17.90±9.94°(-31.40-49.50°);c27sva=13.2±10.30mm(-17-82.17mm);t1s=19.70±10.81°(-7.75-80.92);tscl=1.79±12.45°(-33.25-66.52°)。后凸组c01cobb=7.22±5.79°(-7.70-23.80°);C12Cobb=29.95±5.79°(12.7-52.2°);C02Cobb=37.08±9.60°(14.90-73.60°);C27Cobb=-0.38±7.76°(-20.60-7.50°);C27SVA=17.32±10.29mm(0-56.44mm);T1S=20.7±7.71°(4.20-53.00°);TSCL=21.16±10.23°(-5.90-56.10°)。在两组中,C0-1Cobb(P<0.01)、C1-2Cobb(P<0.01)、C0-2Cobb(P<0.01)、C2-7SVA(P<0.01)和TS-CL(P<0.01)存在明显差异,但是T1 slope两组之间无差异。两组相关性分析,C2-7 SVA和T1slope(r2=0.712 vs r2=0.467)与TS-CL(r2=0.810 vs r2=0.248)之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两种不同颈椎序列其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性,体现了不同形态之间代偿的差异性。下颈椎在维持视线水平和整体序列平衡中扮演重要作用。在评估颈椎前凸患者矢状位序列时,TS-CL比T1slope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