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克隆了一个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分析了其组织表达特性以及进化地位,并开展了长牡蛎基因家族的分类、系统进化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2的克隆及其特性分析以长牡蛎成贝为实验材料,利用长牡蛎基因组数据库,设计引物,得到中心片段后,经过3’RACE和5’RACE,从长牡蛎外套膜中扩增出酪氨酸酶CgTyr2全长基因。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2的cDNA全长为2563bp,开放阅读框2100bp。编码299个蛋白质,分子量为77.4KDa,理论等电点为-3.3。BLAST分析表明,长牡蛎酪氨酸序列与已知贝类的酪氨酸酶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血蓝蛋白是由原始的酪氨酸酶基因复制并伴随功能分化形成的。长牡蛎以及其他软体动物的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形成可能是由酪氨酸酶在软体动物分化形成前后复制得到。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2在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外套膜外层表达量最高,可能与长牡蛎角质层的形成以及贝壳着色有关。2长牡蛎部分酪氨酸酶基因家族中心片段的克隆及分析利用长牡蛎基因组数据库,通过BLAST比对,得到预测的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序列OYG10017214、 OYG10011916、 OYG10021075和OYG10026226。分别对应14TYR、16TYR、75TYR和26TYR,设计引物,扩增另外四个酪氨酸酶基因核心片段。通过tblastx比对,与14TYR和16TYR最相近的酪氨酸酶均为马氏珠母贝酪氨酸类似蛋白1(Accession No. KC870906.1);与75TYR和26TYR最相近的酪氨酸酶均为马氏珠母贝酪氨酸酶类似蛋白2(Accession No. KC912764.1)。3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分类及系统发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扩张现象,其主要方式是基因重复。长牡蛎酪氨酸酶可分为3种类型:分泌型(Type A),胞内型(Type B)和具跨膜结构域型(Type C)。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长牡蛎酪氨酸酶的聚类受酪氨酸酶类型以及基因位置的影响,其分泌型酪氨酸酶首先与头足类分泌型酪氨酸酶聚在一起,然后与线形动物门分泌型酪氨酸酶聚在一起,与腔肠动物门分泌型酪氨酸酶分化明显。长牡蛎胞内型酪氨酸酶自身分化较大,总体上与线性动物门、其他软体动物胞内型酪氨酸酶聚为一支,与扁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胞内型酪氨酸酶分化较大。长牡蛎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与扁形动物门、环形动物门以及脊索动物门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分化明显,与合浦珠母贝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聚为一支。这表明双壳类的聚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与其他物种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沿着差异较大的方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