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并呈现低龄化趋势;高血压会对个人生活质量带来较严重影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高血压不仅会使机体外周系统的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形态性改变,也会使机体中枢系统神经递质发生改变。本课题组在既往以高血压为平台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机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发现: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中NOS-1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影响;可以通过Ach-NO-cGMP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5-羟色胺(5-HT)均有影响,并对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也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平台,应用统一规范的针刺手法,结合生物影像学,应用小动物PET脑功能成像技术,分析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的海马区的效应及机制,并通过RT-PCR及ELISA方法检测海马区间乙酰胆碱(Ach)、毒蕈碱型受体(M1)、NO的含量,分析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海马区功能成像及神经递质改变为以后补泻手法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线索,为探索新的高血压防治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为提升高血压防治有效率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促进高血压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进而推进针灸学科的现代化。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40只经筛选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10只。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对照。每日对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的单侧“太冲”穴进行针刺,均留针20分钟。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2分钟、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2分钟,针刺组不施以手法。模型组和空白组每日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不予针刺。各组共治疗28d,每隔6d休息1天,每日下午治疗一次。所有针刺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于开始针刺前1天测量血压一次,针刺治疗开始后,就是于针刺的第0、3、8、13、18、23、27天测量血压值。正式测压前训练若干次,每天测血压训练1次,连续3天。第28天进行PET检测,之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应用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Ach、NO,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1。结果1.各组血压变化针刺前,空白组的血压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和泻法组之间有差异(P<0.05),四个由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成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实验干预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的收缩压均有上升(P<0.05);针刺组的收缩压也有上升(P<0.05)但是比空白组和模型组的升势缓;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的收缩压呈下降趋势(P<0.05),且泻法组收缩压下降趋势较补法组更明显。2.PET成像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7天激活的SHR靶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小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通过观察海马区的成像发现,接受捻转泻法针刺“太冲”穴干预的SHR比单纯接受针刺留针不施行手法的SHR,其海马区代谢更加活跃。3.各组大鼠海马中NO、Ach、M1表达的分析针刺干预后,NO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针刺组、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h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针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针刺组、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刺“太冲”穴,并施加捻转泻法的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明显降低。在PET技术观察下,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激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小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其中,海马区捻转泻法组比针刺组的代谢更为活跃。实验大鼠经过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刺激后,海马组织中NO、Ach、M1的含量均升高,针刺捻转泻法可促进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海马组织内降压神经递质及相应受体的生成,通过升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ch、M1、NO的含量,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钙离子水平降低,导致血管紧张性降低,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