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一个时代命题,青少年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点。小学阶段是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终身体育行为重要的奠基时期,当下需要关心和教会青少年善度余暇,这已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现状为脉络,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等多视角研究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养成问题,全文以“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价值探讨—现实分析—体系构建”的思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可支配余暇时间里,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不同的空间时间中自主体验及参与的体育行为,促进小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提升和满足的一种体育行为。2.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养成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小学生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对小学体育改革的不断认识与需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身体健康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要抓住生命周期中关键的发展时期,让小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养成休闲体育行为。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体育变革是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培养的推动力,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养成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小学生乐学会玩,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还具备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丰富教育理念的社会价值。3.对小学生余暇生活、休闲体育参与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由于缺乏引导与教育,小学生日常休闲及休闲行为处于自发状态,休闲体育行为养成存在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施教层面——体育教师受自身及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其休闲体育教育能力不足;受教层面——小学生受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而面临休闲体育行为窘境。自身限制导致其休闲体育的知行分离,表现为日常休闲活动偏静态化,体育活动未成为主要休闲内容;休闲体育活动频次不高、活动时段局限、活动时长不合理;休闲体育知识缺乏,获取途径单一;缺乏玩伴、家长管制和教师忽视的人际限制阻碍其休闲体育参与;可自由支配时间、场地器材和家庭经济水平等结构因素限制其休闲体育行为养成。协同层面——学校、家庭、社区低融合成为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养成的瓶颈。4.树立大课程观,将休闲体育引入课程内容是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休闲体育行为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是休闲体育模块课程建构的基点。依据泰勒原理和统整课程理论,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体育发展需要、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涵盖目标体系、内容载体、实施路径和学习评价的休闲体育模块课程内容设计。休闲体育模块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休闲体育认知水平、培养休闲体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健身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发展性与可行性相结合、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构成了休闲体育模块内容选择原则。常规类、游戏类、竞赛类、新兴类、户外类、心智类六大主题构建了小学休闲体育模块内容体系。休闲体育模块内容的学习评价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5.学校、家庭、社区构成了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养成的路径。学校是休闲体育行为养成顺利实施的基础;家庭积极参与可有效提升休闲体育行为养成效果;社区大力支持创设休闲体育行为养成环境。学生休闲体育行为的养成需要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构建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为基本场所,社区为重要场所的“学校-家庭-社区-体化”的休闲体育行为养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