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的基础性和弱势性特点决定了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财政支农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占总人口四分之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三农”问题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将是财政政策优先考虑的课题。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受到各方舆论的关注。同时作为西部大开发和东南亚经济一体化重要堡垒的西南边陲云南,农业生产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如何调整并规范云南省财政支农政策,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财政支农的理论与数据模型,查阅了公共财政、公共选择和转移支付特别是关于财政支农等相关理论,为下文财政支农计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一方面对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时间序列纵向、云南省与全国财政支农历年横向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对云南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做了实证效率分析,并对财政支农模型中体现出来的各因素的经济意义做了阐述。得出结论:除了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产出有负经济意义外,其他三个财政支农(包括农林水利气象费用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均对农业有正经济意义。最后对模型进行改良和修正,更加切实地反映了财政支农的各因素的经济意义。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云南省财政支农资金除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外,财政支农各项资金均对增加农业产值有正的经济意义,但弹性各异;从总量分析结果来看,云南省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与全国相比差别不大。但从财政支农的四个支农分项来看,分配不均、增长不同等现象仍旧存在,个别财政支农的资金占有比率较大,而同时另外一些从模型中体现出具有正经济意义的财政支农的资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充。这充分反映了云南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率问题。最后本文根据暴露出来的缺陷和不足,衍生对云南省财政体制的一点肤浅的建议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