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以“倘若……然而……”的思维方式为方法论,对鲁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探析。在论文中,我们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看作是中国文学从传统的“文”向现代的“文学”的转型过程,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给予界定。在内容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核心诉求是揭示并扭转传统中国人的价值体验方式。在形式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核心诉求则是要建立起新的语言、语体、文体以及新的意义表达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倘若”与“然而”——鲁迅话语世界的理想类型。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鲁迅话语形式的“理想类型”:“倘若……然而……”,并从话语句式、行文的节奏、立意等几个方面,就鲁迅整体的价值意向、生存体验特点等做出了阐释。 “倘若……”作为某种情形的设定,带来的是一种意义表达上的俯冲力,而对它的启用也表征着话语意志的强烈和坚决。“然而……”却无疑是这一切的拆解和质疑。从纯粹形式上讲,“倘若……然而……”是对某种可能性的否定性表达。而这种“对某种可能性的否定性表达”正是鲁迅话语世界里的核心命题。 在鲁迅话语内部,一方是决绝甚至是执拗的话语意志,另一方也是同样有力的质疑与争辩,这两者的纠缠使鲁迅的话语立场和话语属性常常难以厘定。这在一方面造成了鲁迅话语本身“拒绝被描写”的特质,另一方面,也使对鲁迅话语的解读更易陷入各种话语意志的交锋与争斗中,因为后人可以同样在鲁迅的表达中找到契合自己反对他者的内容。鲁迅的这种表达方式源于他的那种“旋涡”式的心灵体验。而一种“旋涡”式的体验永远是激荡的,冲突的,其构成因素是在永无休止的互为冲撞、质疑和辩论着。鲁迅这种“倘若……然而……”的体验及其表达方式使人们在试图进入他的话语世界、讨论有关问题时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如果我们想进入鲁迅的话语世界,就必须需要一个和鲁迅话语世界的这一特点相契合的方法论。因此,我把鲁迅那种“倘若……然而……”的体验及表达方式本身作为探讨鲁迅与中国现代性的方法论。简单地讲,就是一方面注意鲁迅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方向上的努力,另一方面同时注意他在相反方向上对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