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草原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少分配不均,蒸发量大,生态环境。土壤水分是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地球循环的纽带,物质传输和运移的载体,是水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生态水文过程。气温的逐渐上升和封育措施实施后,加剧了土壤水分赤字趋势。降水是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方式,而降水能否转化为土壤有效水分,主要与水分入渗有关。因此,本文以宁夏荒漠草原区灰钙土和风沙土为对象,采取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连续3年的原位监测,探究不同类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特征;在室内对影响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的土壤物理因素进行探究,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容重、盐分、颗粒级配以及水头高度对均质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利用质地层状性对层状土壤水分运移过程进行分析。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入渗及再分布等运移规律,分析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入渗规律以期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荒漠草原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2017-2019年对应的降水年型依次为:平水年、偏丰水年及特丰水年。2017-2019年Ⅰ级、Ⅱ级降水级别发生频次最高,降水年型的差异主要集中在Ⅵ级与Ⅶ级总降水量上。降雨量与降雨级别及降水次数间并未存在显著规律。(2)土壤水分变化的季节动态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土壤水分补偿期(5月初至6月初)、土壤水分消耗期(6月中旬至9月底)及土壤水分弱平衡期(9月底-11月初)。特丰水年灰钙土与风沙土的速变层均为0~20cm,活跃层为20~80cm,次活跃层为80~100cm。偏丰水年灰钙土次活跃层为20~100cm,相对稳定层为0~20cm;偏丰水年风沙土次活跃层为:0~10cm、40~60cm及80~100cm,相对稳定层为10~40cm及60~80cm;平水年灰钙土的次活跃层为0~10cm及60~100cm,平水年风沙土次活跃层为0~10cm,相对稳定层为10~100cm。灰钙土土壤含水率随土层加深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风沙土土壤含水率在0~60 cm 土层出现井喷式增加,而后增加缓慢,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2017年,灰钙土全剖面(0~100 cm)土壤水分表现为积累型,风沙土表现为消耗型;2018年,两种类型的土壤水分在全剖面均表现为消耗型。2019年,两种类型的土壤水分在全剖面均表现为积累型。(3)两种土壤类型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强,表层0-10cm 土壤水分变异性最大。灰钙土和风沙土全剖面的平均土壤含水率代表性土层分别为80~100和40~60cm。2种类型土壤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不同,降水会增加土壤水分变异程度,风沙土受降水的影响高于灰钙土。(4)层状土壤入渗过程中,湿润锋、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累计入渗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整个入渗阶段,灰钙土上覆盖风沙土 5cm、10cm、湿润锋进程、入渗速率以及累计入渗量并无显著差异,灰钙土上覆盖风沙土 20cm时存在显著差距。在入渗初始阶段,风沙土上覆盖灰钙土 5cm与10cm湿润锋进程、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间并无显著差距,但入渗稳定阶段,风沙土上覆盖灰钙土 5cm、10cm及20cm其湿润锋进程、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具显著性差异。均质风沙土的入渗率、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进程显著高于均质灰钙土。土壤类型与分层厚度对土壤入渗过程具显著影响。灰钙土上覆盖风沙土厚度达到20cm时增渗能力最好,而风沙土上覆盖灰钙土厚度达到10cm时减渗效果最好。(5)结合R2值和模型参数综合比较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通用经验模型对入渗的拟合效果,发现通用经验模型对均质土壤的拟合效果最好,而Kostiakov模型对层状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3种模型对不同层状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的模拟效果依次是: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通用经验模型。(6)均质土壤入渗过程中,湿润锋、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累计入渗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湿润锋运移进程随容重及黏粉粒含量的的增大而减小,盐分含量的不同对土壤湿润锋的运移进程并无显著性影响。入渗速率随容重及黏粉粒含量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呈“S”型变化。在土壤入渗的初期至30min时,湿润锋进程及入渗速率随压力水头的增加显著增大,当土壤入渗达到稳定阶段时,随压力水头的增加而减小。容重介于1.52~1.60(g/cm3)时,黏粉粒含量介于5%~10%时,累计入渗量随容重及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呈“S”型变化。各因素对均质土壤湿润锋进程与入渗速率的影响为:容重>颗粒级配>盐分>压力水头。各因素对均质土壤累计入渗量的影响为:容重>颗粒级配>压力水头>盐分。(7)在整个蒸发过程中,容重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最大。蒸发初期(第7天)时,4种因素对累计蒸发量的影响依次为:容重>压力水头>盐分>颗粒级配;蒸发中期(第21天)时,4种因素对累计蒸发量的影响依次为:容重>盐分>压力水头>颗粒级配;蒸发后期(第35天)时,4种因素对累计蒸发量的影响依次为:容重>压力水头>颗粒级配>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