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部分乡村教师也流向城市谋求新的工作岗位。这种流动造成了乡村教师群体的不稳定性,深刻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异,国家特制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在这种背景下,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类研究所持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帮助乡村教师、为乡村教师提供各类支持。但这种外在的旨在帮助教师或提升教师能力的行为若没有被教师群体内在地赋予意义,其成效很可能是有限的。教师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于内层使命、认同和信念的改变。因此,我们在注重给教师提供外围支持的同时,也要注重赋予教师内在的认同。教师认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建构对教师认同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这些都为我们对教师认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相关研究认为,教师的认同可以在自我反思、他人评价中获得,可以在职业生活与社会组织制度中获得,由于个体教师如此思考、认同、行动,因此教师群体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从教师认同概念的界定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据自我描述的现状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去建构自己的认同,已有研究强调的多是教师群体中的个体,而忽略了教师群体的存在与作用。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的视角、观点和实践都是从他们所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的,这些群体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是被分配到一个群体,还是自己选择到一个群体,他/她所归属的这个群体对于决定其人生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同,作为教师群体一种共享的/集体的表征,是其情感和价值意义的来源。另外,社会认同路径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用来解释“真实”社会范畴的相关行为,且具有相对于其他路径的相对优势。由此,我们将社会认同路径引入乡村教师群体,在“重新发现”社会认同路径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建构历程,社会认同的路径改变,展现当前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提升策略。乡村教师通过自我范畴化、认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建构自己的社会认同,并在范畴化过程中将内外群之间的差异最大化,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偏见”,以期获得自尊与良好的自我感知。如果这种群际比较的结果无法提升自尊,乡村教师就会采取社会流动或社会变迁策略改变现有的认同路径。对山东、安徽两省158名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呈现出双重性,即既有对乡村的认同,又有对城市的认同;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及其适应模式在性别、教龄、婚姻状况、身份类型、职称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对教师自我价值感有提升作用,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抑制作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可知,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有利于增强乡村教师的群体归属感与凝聚力,从而稳定乡村教师队伍,防止其“逆向流动”。为了促进乡村教师社会认同发展,更好地建设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推进制度建设,构建外围乡村教师支持系统;建立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乡村文化引领;完善乡村学校内部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