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污水资源化与碳中和的战略理念推动着以能耗换水质的传统污水处理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并实现资源化回收是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研究的前沿方向,也是污水厂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污水的碳源浓度普遍低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研发碳源浓缩和资源化工艺以实现污水有机能量回收最大化。本课题提出利用基于正渗透(FO)膜分离的高效碳源浓缩技术思路,研发了耦合混凝/吸附的强化正渗透膜浓缩工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资源化与碳中和的战略理念推动着以能耗换水质的传统污水处理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并实现资源化回收是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研究的前沿方向,也是污水厂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污水的碳源浓度普遍低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研发碳源浓缩和资源化工艺以实现污水有机能量回收最大化。本课题提出利用基于正渗透(FO)膜分离的高效碳源浓缩技术思路,研发了耦合混凝/吸附的强化正渗透膜浓缩工艺,实现了城市污水中的碳源有效富集,并对强化膜浓缩工艺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考察反应器稳定浓缩的可行性,进而初步探究碳源浓缩液的厌氧资源化潜力,为城市污水的碳源资源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论文首先研究了海水作为汲取液驱动正渗透系统浓缩城市污水碳源的效果,考察系统在不同膜朝向和错流速度下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CTA-ES和TFC-ES两种FO膜的分离和浓缩污染物的性能,研究表明,海水作为汲取液能够提供较稳定的运行效果,在AL-FS模式下通量更稳定;TFC膜具有较高的纯水渗透性和盐排斥性,CTA膜对污染物截留和浓缩富集效能要优于TFC膜,最终富集的COD浓度可达2660 mg/L,但浓缩因子低于理论值。通过复配混凝/吸附剂后强化了正渗透过程对碳源的浓缩效果,结果表明,在膜表面预制化学絮体泥饼层过滤能够稳定膜通量、有效控制膜污染。当复合投加80 mg/L的PAC和40 mg/L的活性炭时,混凝-FO膜反应器对COD去除率可达97.2%,浓缩液中COD浓度达到4600 mg/L,明显优于正渗透直接浓缩污水碳源的富集效果,同时膜通量降幅减小,在控制排放浓缩液/进水比值在2.5~5%时可实现稳定富集,长周期运行时反应器内COD浓度可以维持在4000 mg/L左右。最后进行厌氧生化产甲烷潜力测试,考察混凝-FO膜反应器产生的碳源浓缩液的资源化效果,结果表明厌氧产气性能受HRT影响较大,在混凝污泥与厌氧污泥配比为2/5时,HRT为24 h条件下,产甲烷效率最高。碳源浓缩液中富集的氨氮会促进厌氧产气过程,而反渗的氯离子会抑制部分甲烷菌的活性,且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通过污泥驯化可以提升厌氧微生物对氯离子的耐受性,最终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为292 m LCH4/g COD,相较活性污泥等生物絮凝捕获后的碳源厌氧资源化潜力更高。
其他文献
在当今时代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水润滑轴承成为了在船舶工程、海洋机械等领域为保护环境而替代传统油润滑轴承的良好选择,对其轴瓦材料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其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润滑轴承轴瓦材料,因其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为了使其获得更优的摩擦学性能,本文开展了仿生表面结构在改性UHMWPE水润滑轴承上的减摩应用研究。首先,进行仿生猪笼草结构的水润滑轴承摩擦
水下传感器网络已在水下监测、污染检测、灾害预防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特定水域部署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协同感知水下环境,并结合节点位置信息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可为上层应用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定位是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服务之一。现有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主要是通过测量未知节点到信标节点的距离来进行定位,但大多忽略了复杂水下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水下节点随水流移动以及测距噪声随距离变化的
聚脲弹性体是防护性能优良的高弹性材料,将其与铝材、钢材等多种金属材料及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复合制成的复合结构,对基材抵抗爆炸、碰撞冲击的性能有较大提升作用。但将聚脲应用于交通安全防护领域的研究较少,将其与管状金属结构复合应用制成吸能缓冲装置抵抗冲击的研究更少。本文利用实验研究与有限元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研究Qtech T190型聚脲(以下简称QT190)、Qtech T413型聚脲(以下简称Q
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展示城市创新与活力,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名片,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独有气质。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使其活力再生,是当前城市研究与建筑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青岛市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以“建筑外立面”的全新角度看待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在理论与调研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对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立面保护与更新进行策略研究,为青岛乃至国内的
高温热泵技术可以利用石油化工、农林烘干、纺织、冶金、橡胶、食品等不同行业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大量废热余热,产出高温热水或高温蒸汽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避免了废热直接排放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适用于高温热泵的新型工质是高温热泵技术研究的关键,由于不同生产工艺具有不同的余热资源和供热要求,单一组分工质难以在宽广的温区内保持较高的性能,而针对每一种工艺进行高温热泵开发难以形成规模
随着我国城市飞速发展,人口不断涌入,显现出城市空间容量不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轨道交通正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轨道交通运营环境复杂性和紧密性,如果系统发生灾害事故,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引发次生、衍生灾害,整个灾害过程呈现链式或网状结构,对人们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灾害事故现状,基
随着地下空间工程的快速发展,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形式一直都是研究重点。青岛地铁鞍山路换乘站位于青岛市北区鞍山路与山东路交叉路口,地层为青岛地区典型“上软下硬”土岩复合地层,基坑局部埋深达到40m,周围环境复杂,给支护结构设计带来困难。基坑上覆土层,下部为强度较高的花岗岩,微型钢管桩锚索支护在该地层条件下发挥出明显优势,微型钢管桩施工方便灵活,有效解决了支护桩在坚硬岩层难以施工的难题,上层结构性较差的土
多层RC填充墙框架结构在我国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中,漩口中学14栋教学楼中有6栋发生倒塌,包括5栋框架结构和1栋砖混结构。其中倒塌的四栋框架结构均为带填充墙的不等跨外廊式框架结构。本文基于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探究该类典型结构的地震失效机理;开展了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提出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平衡设计方法;据此设计方法对原型结构通过增设翼墙的方法提高其抗地震倒塌能力,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目前,抗生素抗性细菌(ARB)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问题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人类生活、医疗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ARB和ARGs的污水最终都会通过管网汇入污水处理厂中,使得污水处理厂成为ARB和ARGs的储存库和向环境中传播抗性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污水处理厂中有效去除ARB和ARGs,对于防止抗生素抗性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污水处理工艺对ARB和ARGs的去除效果,本研究采用平板
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透水性差、污染物来源广的特点使降雨地表径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解决好工业园区降雨地表径流污染问题不仅能够保护周围水环境,还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沿海城市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3场典型降雨在工业园区内进行取样检测,并利用SWMM建立工业园区雨水管网概化模型,对比不同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瞬时浓度变化趋势,计算径流污染物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