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基础。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机制落后,农村信用社的状况几乎是难以为继,很难有利地支持农村发展。政府虽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收效甚微。论文以四个基本判断和两个理念为基础,对农村信用社未来改革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一手调研资料。 论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历程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表现出很强的一个类似于无限政府主导的不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尤其是2003年开始的试点改革,改革方式上存在路径依赖,由中央政府强制推进,拘泥于形式和数量上的改革与调整,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和急功近利行为。改革的过程成为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向中央政府寻租的过程。试点改革结果表明试点改革的农村信用社通过股权扩张实现了产权明晰和法人治理的组织形式到位,但农信社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产权明晰却没有真正的所有者,法人治理仍然十分脆弱,农信社仍旧缺乏活力和动力。 论文对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认为农村金融重建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如何加快乡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发展,如何支持农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 论文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对农村金融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农户的金融需求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实质上是两类特征差异很大的金融需求,对这两种金融需求应该有不同的金融机构供给。农户信贷市场是非竞争性市场,正式金融机构由于远离农村信贷市场,很难消除农户信贷市场的信息约束、分割和缺少抵押这些难题。因此在提供农户小额贷款时交易成本很高,但农村的非正式放贷者在满足农户信贷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资金缺乏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银行与大的商业银行相比,在为中小企业融资上有比较优势。 关于农村信用社民营化的方向,论文运用合作理论和预算软约束理论对农村信用社改制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区域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通过民营化改革,才能改变农信社入不敷出的局面,避免农村信用社再次陷入亏损——补贴——再亏损——再补贴的怪圈。 论文对农村信用社民营化的约束机制也做了分析,认为区域民营银行应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吸收各种投资股,以职工股为基础,股权相对集中的法人治理结构。 关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论文认为要重于外部监管、内部自我约束、社会监督,而淡化行业管理。同时要在适当时机,引进存款保险制度,转变政府角色,走市场化道路。 在论文最后一部分,对宁波YZ信用联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作为特殊制度环境下的过渡性产物,股份合作制本身面临着创新与变迁的压力,合作银行向股份制民营银行演化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