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传统意义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往往用银行信贷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衡量。与此相对应,宏观调控监测和分析的重点也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和M2。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丰富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传统的货币统计口径造成对货币供应量的低估,不能真正反映金融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不能真实反映货币流动性的创造。如果此时宏观调控依然重点分析人民币贷款,效果将不明显。为了更好地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我国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概念。它反映了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规模,能较好地反映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重点研究社会融资总量具体应该包括哪些统计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政策意义。 社会融资总量概念提出之后引起了理论与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人民银行随之也公布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2002-2010年社会融资总量结构情况。本文以人民银行定义的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为基础,考虑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扩展,加入了国债、外债及未观测金融作为广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并搜集数据分析其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关系,最后得到对宏观调控的启示和政策制定的意义。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本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社会融资总量及其相关概念现行货币统计指标体系和信贷规模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检索和回顾,分析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性,总结归纳目前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方法,引出文章的研究思路。第三章为理论分析,剖析各金融指标的内涵、发展状况,并分析其与经济总量各指标的关系来说明是否该将其纳入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之中。本文将人民银行发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作为狭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在此基础上加上国债、外债和未观测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量作为广义的社会融资总量。第四章为数据挖掘与分析,搜集狭义与广义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比较分析它们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融资总量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前者中广义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又高于狭义社会融资总量。第五章为概括和总结部分,主要阐述了从前面章节分析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和社会融资总量的政策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