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它分为起源于颅内各种组织(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的继发性肿瘤。颅内肿瘤流行病学的统计资料在国内外报道较多,且各家统计的结果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颅内肿瘤的发生率在4~10/10万,其中半数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统计资料显示成人中神经上皮肿瘤发病率为8/10万,占原发颅内肿瘤的50-60;脑膜瘤发病率为0.3~8.4/10万,占颅内肿瘤的15~24,男:女为1:2;垂体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9.8,20~5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颅内肿瘤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颅内肿瘤生存期短、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易于复发、治疗困难,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配合放疗、化疗及生物疗法等。近年尽管CT、MRI、显微神经外科、激光、超声吸引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恶性脑肿瘤的诊治水平,但其预后仍然很差: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期限不到半年,由于其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手术完全切除还存在很大困难,放疗、化疗的疗效亦不理想,手术加放疗平均存活期未逾1年,联合应用手术及放、化疗1年生存率为45%,2年生存率20%,5年生存率仅6%。尤其是恶性颅内肿瘤具有很高的复发率,且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也很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的研究探索颅内肿瘤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的道路,为今后颅内肿瘤的辩证诊治指明方向。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二科住院的颅内肿瘤患者,根据文献分析研究和专家讨论制定颅内肿瘤患者调查表,记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一般的临床资料与四诊信息,将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并输入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构成比及频率、主因子分析等统计学处理,并对照规范的中医诊断学,根据拟定的辩证标准对聚类结果进行辩证分型,得出颅内肿瘤的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7名颅内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聚为四类:第一类主症:神疲、肢体麻木、肢体乏力、舌淡暗,兼症:面色白、口淡、大便溏、夜尿多、舌底脉络瘀曲等兼症,结合中医证侯分型标准考虑为脾肾阳虚,湿浊瘀阻型(78例);第二类主症头晕、恶心欲呕、舌苔白腻,兼症:意识不清、晕厥、头钝痛、肢体抽搐、言语不清、二便失禁、痰多、痰黄、苔白,为风痰上扰型(18例);第三类主症:头刺痛、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舌暗红、苔少,兼症:面色暗红、言语不清、耳鸣、听力下降、口干、舌红、经色暗红、经期延长、脉沉、脉细数、大便干,为肝肾阴虚血瘀型(22例);第四类主症:头胀痛、脉弦滑,兼症:懒言声细、口苦、脉弦等,为痰热内扰型(9例)。术后32例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聚为两类:第一类主症:神疲、肢体乏力、恶心欲呕、听力下降、纳差、苔白腻、脉弦或弦滑,兼症:肢体麻木、眠差,考虑为脾虚痰阻型(22例)。第二类主症:视物模糊、大便难解、舌暗红,兼症:发热、头刺痛、苔少、舌底脉络瘀曲,考虑为气滞血瘀型(7例)。结论1.通过对127例颅内肿瘤患者聚类所得可辩证为4种证型:(1)脾肾阳虚,湿浊瘀阻(78例);(2)风痰上扰(18例);(3)肝肾阴虚血瘀(22例);(4)痰热内扰(9例)。基本与颅内肿瘤病机相符,且以第一、四类为多,考虑颅内肿瘤患者以本虚标实者为主,治疗上应注意扶正祛邪。术后患者聚类及辩证后所得2种证型:即脾虚痰湿内阻(25例)及气滞血瘀(7例)两型,以虚证者为多,对术后病人应当注意健脾运脾,补益气血。2.聚类分析所得各个不同类别与相关的主成分的数量虽不尽相等,但每一类别均有某个(或几个紧密相关的)主成分的地位相对突出,从而确立了本类别的主要性质。又由于各类别分别由不同主成分共同构成,因而难以避免兼证的出现,与临床实际情况极为吻合,也很好地诠释了临床诊治中“随证加减”或“加减化裁”的道理所在。提示传统的中医证候辨证方法确有其科学性所在及规律可循。3.临床中医证候的要素,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随着病程的推移,同一证候在不同时期的权重可能大不相同。而多元统计方法正是较好的展现了这种复杂的立体交叉的组合关系,与中医学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观点十分吻合。通过对颅内肿瘤证候分类的研究,已初步揭示颅内肿瘤中医证候的临床特点。提示多元统计方法可为颅内肿瘤中医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