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33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人进行24小时食道下端pH监测和临床肺功能的研究,其中男19名,年龄30-72岁,女14名,年龄23-67岁。实验观察分组 A组为酸反流监测阳性患者17人,其中男12人,女5人;B组为酸反流监测阴性患者16人,其中男7人,女9人。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A组中V25%、V50%较B组偏低(如表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未见明显肺功能异常。另则观察酸反流程度与肺功能异常程度的关系显示:Demeester评分、24小时内总反流次数以及卧位pH<4时间百分比与V25%、V50%有相关性(如表2),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例病人行抗反流治疗后其肺功能指标有改善性变化,由于例数偏少不能获得统计学证实。结论 本文经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产生肺功能损伤的机制是以神经反射为主。根据我们临床观测发现夜间发作与小气道损伤(V25%、V50%为反映小气道损伤最敏感的肺功能指标)为主的特点。我们发现部分病例亦有白昼或非菌性呼吸道慢性炎症等过程,提示同时亦有酸雾化吸入的因素参入。在本文研究中发现对混合性碱反流或以碱性反流为主的患者,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提示酸是引起肺功能损伤的致病性关键因素。通过24小时pH等监测发现,气道损伤的程度与Demeester评分及多项反映酸反流的指标均有相关性,尤其是酸度总评分关系更为密切(如图2),并且酸反流程度最重的4名患者,反映呼<WP=5>吸流速的5项指标全部异常,可以诊断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提示肺功能损伤的程度与酸反流的程度密切相关,酸反流程度较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与Gorenstein等研究所发现的反流相关性哮喘多出现于重度反流患者中的结论相符合。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是可逆的,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肠动力性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肺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