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各区域金融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旧非常突出:根据《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5)》相关指标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在存贷款余额占比、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当年国内股票筹资额占比及保费收入占比等均占全国的50%以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那么,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究竟呈现出何种态势?区域金融发展结构是否均衡?区域金融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上问题的回答对能否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以及对未来金融发展方向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地理学为理论支撑,在世界银行的基本概念框架下,构建了包含金融深度、金融宽度、金融效率和金融生态环境四个维度在内的金融发展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利用该评价体系对2004-2014年间我国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各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全文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梳理了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地理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金融结构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是沿着金融发展内涵的不断充实、金融维度的不断扩充这一线索进行总结和陈述,为本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中指标的选取提供理论支撑;金融地理学则从地理学角度揭示了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中解释变量的选取提供理论支撑。界定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概念,并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认为金融发展不仅体现在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发展上,还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将区域金融发展界定为在经济或地理条件基础之上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深化、发展以及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的过程。在此前提下,本文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方面对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金融发展状况作以描述性分析,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有缩小趋势,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构建了区域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际测算。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深度、金融宽度、金融效率和金融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下设13个具体指标,然后基于各省市2004-2014年间的数据资料,对我国30个省市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省份金融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其次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大部分省分排名靠后,并且四个地区内部各省份金融发展差异显著;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总体变化不大,各省金融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可分为稳居前列型、直线上升型、直线下降型和徘徊停滞型四种类型。分析了影响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本文从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三方面选取了七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测算的各省金融发展水平得分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基础、科技发达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有着正向的影响,而传统的地理因素对于区域金融发展作用逐渐弱化,不存在显著影响。最后,本文认为,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是:首先要继续推行有差异的区域金融政策,使得政策向金融欠发达地区倾斜;其次要扩宽融资渠道,引导、规范民间资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最后,需要切实改善区域金融发展生态环境,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