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盘是川西平原农村社会的组成部分,受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林盘传统的小农生产和生活方式分离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加速了林盘的空心化,林盘的内聚力彻底被城市化强大的冲击力所瓦解。公共生活的衰退削弱了林盘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林盘曾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美好场景逐渐成为了农民心中的记忆。这也是川西林盘保护工作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因此探讨基于社会重塑的川西林盘发展路径显得极为必要。论文结合既有的乡村社会与社区营造研究,得出“社区”的定义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社会共同体和人居空间,社区营造应从社会和空间两个层面入手。乡村社区营造的特征:本土居民是绝对主体、交往与活动是社区营造的目标、乡村公共空间是社区营造的实现路径。论文选取崇州市江源镇作为研究对象。从本土居民(主体),活动(客体)和空间(载体)三个视角分析林盘的社会和林盘空间由传统转向现代过程中的变化及特征,分析林盘社会与空间的发展趋势。推断出林盘社会失活的内在因素是本土居民共同意识和乡土认同感的缺失,观念变迁致使林盘内公共生活的消失并伴随着依附于功能的社区公共空间的沉沦。构建主体的观念与意识促进公共生活,行为特征促进空间发展,良好的空间环境促进公共交往,公共交往促进共同意识的互动机制是乡村社区营造的基础。社会重塑是乡村社区营造的基础,强调“本土居民”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关系、村社治理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第一步是要稳定本土人口的流向和素质,其次,以本土居民为核心力量的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林盘的社会融合与乡土活力。这个过程需要居民、政府和中间力量的整合。其三,通过复兴乡村的公共生活来营造和谐乡村社交网络。进而笔者提出“双轨交差—渐进式整合”的社会与公共空间共同营造的模式。空间层面以农民主体思维和能力的塑造和林盘公共生活的复兴为逻辑,从宏观层面构建林盘社区体系,中观层面要构建单个林盘社区的公共空间模式,提取林盘公共空间关键因子,以社区认同引导社区在邻里空间、精神空间、传统公共节点、现代服务空间以及公共设施五个类型的空间修复与整合。微观层面涉及建筑学与景观学的知识运用,由于篇章有限,笔者主要从空间营造要点、方法和管理上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