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保护法律作为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限制企业的雇用和解雇行为,增加工作的安全性。在国际上,就业保护法律因为与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僵化问题密切相关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我国,随着《劳动合同法》出台,社会上围绕就业保护法律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明确就业保护法律的经济影响,本文对我国的就业保护法律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为我国劳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建议。本文对主要OECD国家的就业保护法律及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回顾我国的就业保护制度沿革,介绍了就业保护法律的内容体系和评价指标。为分析就业保护法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情况的影响,本文先在工资外生的假设下检验就业保护法律对我国劳动需求的影响,随后放松工资外生的假设,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就业保护法律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在劳动需求方面,本文利用1999-2006年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就业保护法律对动态劳动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严格的就业保护会显著减缓劳动力投入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调整速度,降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可能加剧长期失业和青年失业问题。在工资方面,本文利用住户收入调查数据将就业保护水平较高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工资与就业保护水平较低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工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在就业保护法律的工资效应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就业保护,劳动者由于获得了更加稳定安全的工作而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均衡工资水平会有所下降。针对就业保护法律表现出的增加工作安全性的主要作用,本文利用新古典模型对就业保护法律的福利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为了更好地平衡灵活性和安全性,应将就业保护政策与失业保险、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结合起来,并给出了适应不同情况的最优劳动政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