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中型城市的核心商圈而言,地下商业建筑的开发,不仅能够扩展城市容量,同时又能让有限的空间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就目前的开发现状而言,部分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品质低下,商业活力匮乏,甚至逐渐沦为城市安全和公共卫生的死角区域。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活力的匮乏。如何提升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活力,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地下商业建筑开发中需要高度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既有地下商业建筑更新改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空间,作为地下商业建筑对于地面人流唯一的形象展示点,在整个地下商业建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以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提升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的空间活力,从而带动整个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活力的提升。由于商业建筑的空间活力相较于公共空间而言,略有差异。公共空间的活力主要在于将人们的积极行为在空间中固定下来,故而其活力包括了人流量、人群密度、驻足时间以及在空间中发生的行为。而对于商业建筑而言,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空间中人群行为属性相对单一,其空间活力即指消费行为的发生频率。提高地下商业建筑消费行为发生频率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消费行为的发生概率,二是增加进入地下商业空间人流量基数。前者主要依靠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质量和业态,后者则取决于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空间的空间质量。
论文以重庆国泰PARK108地下商场为例,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影响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空间活力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外部场所的人流量、出入口自身的空间要素和内部商业空间的业态分布。
首先,为了将目光聚焦在出入口自身的空间设计上,作者进行了三项调研,一是对地下商场周边场所的人流量进行了调研统计,二是对各个出入口通行人流量进行了调研统计,三是对出入口通行人群的组成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出入口的日均随机性人群数量与街道日均人流量的比值,对各个出入口的客观活力值进行定量评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排除了外部场所人流量和内部商业空间及业态分布的影响。
随后,作者运用SD问卷评价方法,对商场与地面直接连接的10个非疏散型出入口进行了主观活力评价。作者根据前期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对国泰PARK108地下商场的出入口空间,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活力提升优化设计策划。
最后,将出入口空间活力值与出入口空间活力评价得分统一换算标准,并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20个评价因子与出入口空间客观活力值的相关性系数。但是,作者并未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的聚类分析。一是公因子较难提取和界定,二是形容词对属于使用者心理层面的因子,而非设计层面要素。作者观察到,使用者由外部场所通过出入口空间进入地下商场内部,需要经历发现、选择和进入等三个心里阶段。作者以使用者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进入过程中所感知到的设计要素将两者联系起来,总结为标志性要素、促进性要素和确保性要素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心理阶段,并根据评价结果中的优劣对比,提出各个要素的优化策略。
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空间,作为地下商业建筑对于地面人流唯一的形象展示点,在整个地下商业建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以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提升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的空间活力,从而带动整个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活力的提升。由于商业建筑的空间活力相较于公共空间而言,略有差异。公共空间的活力主要在于将人们的积极行为在空间中固定下来,故而其活力包括了人流量、人群密度、驻足时间以及在空间中发生的行为。而对于商业建筑而言,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空间中人群行为属性相对单一,其空间活力即指消费行为的发生频率。提高地下商业建筑消费行为发生频率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消费行为的发生概率,二是增加进入地下商业空间人流量基数。前者主要依靠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质量和业态,后者则取决于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空间的空间质量。
论文以重庆国泰PARK108地下商场为例,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影响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空间活力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外部场所的人流量、出入口自身的空间要素和内部商业空间的业态分布。
首先,为了将目光聚焦在出入口自身的空间设计上,作者进行了三项调研,一是对地下商场周边场所的人流量进行了调研统计,二是对各个出入口通行人流量进行了调研统计,三是对出入口通行人群的组成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出入口的日均随机性人群数量与街道日均人流量的比值,对各个出入口的客观活力值进行定量评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排除了外部场所人流量和内部商业空间及业态分布的影响。
随后,作者运用SD问卷评价方法,对商场与地面直接连接的10个非疏散型出入口进行了主观活力评价。作者根据前期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对国泰PARK108地下商场的出入口空间,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活力提升优化设计策划。
最后,将出入口空间活力值与出入口空间活力评价得分统一换算标准,并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20个评价因子与出入口空间客观活力值的相关性系数。但是,作者并未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的聚类分析。一是公因子较难提取和界定,二是形容词对属于使用者心理层面的因子,而非设计层面要素。作者观察到,使用者由外部场所通过出入口空间进入地下商场内部,需要经历发现、选择和进入等三个心里阶段。作者以使用者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进入过程中所感知到的设计要素将两者联系起来,总结为标志性要素、促进性要素和确保性要素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心理阶段,并根据评价结果中的优劣对比,提出各个要素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