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将“中等收入陷阱”引入发展经济学的分析中,指的是一国在中等收入阶段因经济、政治、社会、战略、政策等多种因素使其发展水平处于长期停滞徘徊的均衡状态。“中等收入陷阱”常伴随着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等现象。“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或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但是又因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采取的发展政策不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方式和时间都有不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地区)走出经济徘徊停滞“陷阱”的一个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基础,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条件。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有利的国际因素的影响,而国际贸易则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通道”。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常常表现为“原像”与“镜像”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旨在从贸易结构视角研究“中等收入陷阱”,以及找出可能引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实证分析,“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与非“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四种不同类型出口产品的净出口比例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比较差异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得到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与非陷阱国家贸易结构差异的合理解释。本文首先,阐述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鉴别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和其陷阱期。随后,分析了典型“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与其落入“陷阱”的可能原因。然后,对非陷阱国家与陷阱国家不同产品的净出口比例进行了比较,指出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性,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做铺垫。最后,通过基准回归分析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分析,研究了非陷阱国家与陷阱国家不同产品出口变化与国家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分析、现状描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到的结论是:对于非陷阱国家而言,产业升级过程似乎与雁行模式相一致。因此可以得出,通过消费品和资本品之间的后向关联进行的产业升级比陷阱国家更加成功。而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而言,其更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工业化则由中间品的前向关联所驱动。这一薄弱的工业基础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可能因素。非“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产业升级比“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更加成功,并反映在其出口商品结构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帮助“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帮助这些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