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和颈脊髓相应神经传导通路间的关系;描述脊神经根构成纤维在脊髓内的走行和神经元投射,探索颈脊髓相邻节段间的中间联系,分析此类神经通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通过基础研究的介入和逐步展开为探索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中央型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对临床表现与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所显示的病变部位的相关性进行对应比较。(2)选择性大鼠颈7神经根逆行示踪研究:选取成年SD大鼠36只,依取材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6小时取材;B组:12小时取材和C组:24小时取材),每组12只。除颈7神经根外,切断构成右侧臂丛的其余神经根;自臂丛神经导入4%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示踪剂导入后不同时段将实验动物处死取材,取颈脊髓制成冰冻切片,DAB法显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脊髓节段阳性神经纤维和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3)选择性颈7神经根切断后大鼠颈脊髓内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研究:选取成年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如下几组:Fos实验组(F组)、Jun实验组(J组)、Fos假手术组(WF组)、Jun假手术组(WJ组)、Fos阴性对照组(NF组)、Jun阴性对照组(NJ组);试验组和假手术组又依取材时间不同再设2小时、4小时、6小时组。选择性切断大鼠右侧颈7神经根,分别于神经根切断后不同时段处死取材,取颈脊髓制成冰冻切片,分别进行C-Fos和C-Jun免疫组化染色(ABC法),记录各组不同时间段、不同脊髓节段阳性细胞数量和在灰质板层间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临床研究发现:88.7%患者表现为多组神经根支配区损害特征,MRI分析分别有61.3%和21.0%患者存在椎管外侧份和偏中央狭窄,MRI表现神经根在其骨性通道受压者仅占总病例17.7%。(2)选择性大鼠颈7神经根逆行示踪研究发现:①6小时组颈7髓节可见前根神经纤维自前外侧沟进入脊髓,在白质内行经一段后进入灰质前角第Ⅸ板层;后根神经纤维自后外侧沟直接进入灰质第Ⅰ板层。在同一时间段还可以发现颈6和颈5髓节白质内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区域大体与颈7髓节情况相似。颈6髓节阳性神经纤维总体少于颈7髓节,颈5髓节又少于颈6髓节。②12小时组观察到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标记情况。颈7灰质前角被标记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第Ⅸ板层。后角被标记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Ⅰ、Ⅱ板层。同一时间颈6和颈5髓节前、后角亦有阳性神经元,计数少于颈7髓节。③24小时组颈5-颈7髓节白质可见阳性神经纤维,分布较6小时组广泛;灰质可见阳性神经元,与12小时组比较在灰质Ⅲ、Ⅳ、Ⅴ、Ⅵ、Ⅶ、Ⅷ板层存在显著性差异。(3)选择性颈7神经根切断后大鼠颈脊髓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①C-Fos和C-Jun阳性细胞在各组、各时间段计数和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组C-Fos和C-Jun阳性细胞计数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实验组C-Fos和C-Jun阳性细胞计数和灰质板层的分布在各时间段存在差异:2小时颈7髓节灰质阳性神经元在前角主要分布于Rexed第Ⅸ板层,在后角主要集中于Ⅰ、Ⅱ板层;颈6和颈5髓节C-Fos阳性神经元板层分布与颈7髓节相当。阳性神经元计数显示颈7髓节最多,颈6髓节到颈5髓节依次减少。6小时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灰质Ⅳ、Ⅴ、Ⅵ、Ⅶ、Ⅷ板层,阳性神经元计数显示颈5、6、7髓节间无明显差异。结论:①椎间孔狭窄可能并非神经根型颈椎病唯一发病基础,椎管旁中央狭窄导致脊髓外侧份受压可能引发根性症状。②选择性神经根逆行示踪可以反映大鼠神经根构成纤维在髓内走行、编组及投射情况。③大鼠颈7神经根的感觉纤维(后根纤维)传入脊髓后不仅终于本节段脊髓灰质后角,亦在同侧向近端髓节投射,至少包括近端2个髓节;颈7神经根的运动纤维(前根纤维)在传出脊髓前在本髓节神经纤维的基础上还至少接受了来自上位至少2个髓节的纤维参与。④大鼠颈脊髓相邻节段间存在短固有束神经纤维联系,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脊髓主要集中在灰质Ⅳ、Ⅴ、Ⅵ、Ⅶ、Ⅷ板层。⑤神经损伤后即刻早期基因表达情况可以用于脊髓神经通路的形态和功能研究。⑥选择性颈7神经根切断后2小时大鼠颈脊髓内c-fos和c-jun基因表达情况可以反映神经根构成纤维在脊髓灰质内神经元投射情况。⑦选择性颈7神经根切断后6小时大鼠颈脊髓内c-fos和c-jun基因表达情况证明在颈5-7髓节上述灰质板层中存在着联系相邻节段的短固有束神经元,该部分神经元在灰质的定位主要集中在Ⅳ、Ⅴ、Ⅵ、Ⅶ、Ⅷ板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