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该作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兼作者老残游历时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社会黑暗,更是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及“清官”的残暴。该作语言优美、故事性强又富有文化内涵,一经翻译流传至海外也备受喜爱和关注。然而其它该类作品的翻译质量和流传度却并不让人满意,尤其是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还有待改进。文化负载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的翻译好坏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文化价值。而《老残游记》的翻译作为较为成功的案例值得认真探究,然纵观前人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支撑对该作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以顺应论为指导对其翻译进行探讨,期望能为其它类似小说的翻译提供一些建议或意见。基于顺应论,本文尝试对《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分别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美国汉学家谢迪克所译,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为了达到语言的效果,译者翻译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原作的语境和含义还要了解目标语文化,从语言、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选择语言的使用。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语境特点,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认知和语言接受能力以及文化倾向。此外,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偏好、翻译技巧等等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应该充分准备,尽量做到忠实完美地传达出原作的文化价值和语言魅力。最后,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或是其它具体的方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的传达出原作都是可取的。本文还证明了顺应论对文学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尤其在古典小说的翻译上颇为有效。在顺应论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会更好地走出国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就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