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农业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日显重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再次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议程。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是期望利用先进的整合共享理论与思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为手段,将杂乱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优化组合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1]。然而,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中,农业信息用户对所需的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乡镇的农业信息资源就更是闭塞[2],此外,农民作为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之一,受自身文化水平和信息资源体系双重限制,对农业信息资源获取困难,信息共享利用率低,这些对社会主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制约作用[3.5]。众所周知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将对安徽省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安徽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安徽省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农业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一条适合安徽省、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基于农民这一农业信息用户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尤其是安徽地区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发展的现状研究,界定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内涵,通过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流程设计以及对共享的理解,然后基于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认知和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关农业部门应当如何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对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等,以此为安徽省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期望对安徽省农业的稳步、健康、和谐、高速发展提供帮助。全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进行界定,综合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国内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设计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第三部分,侧重农民需求,分析了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第四部分,以无为县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无为县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了解农民获取、共享信息农业信息资源的情况,总结无为县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中的问题,以此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给予启示;第五部分,概括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发展优势以及存在的障碍,结合无为县在此建设方面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加强安徽省农业信息建设的对策;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并给予展望。
其他文献
从视情维修技术研究出发,以此为思路探讨相关的核心技术,针对具体情况深入分析。目前的飞机维修中,视情维修核心技术成为重点,作为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也不断发展。通过对比研
<正>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更是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利器。如今,在地市报采编队伍中,不少年轻人想写新闻评论,但囿于不知从何下手,或感到难以坚持,常常望而生畏,知难而退。如
从我国公立医院重组与委托管理的模式着手,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所有制形式三个方面论述了两种医院改革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公立医院重组与委托管理改革过程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既有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把这两个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给予的一种肯定和极高荣誉。我国自1985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至今,共有40项遗
【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长寿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必然给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诸方面带来
<正> 自从朱自清先生在清华主讲“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历时六十余年。据统计,六十多年来各类现代文学史的教材与专著已出版近百部,在个人
<正>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钱钟书的《围城》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它的主题与风格在新文学以来的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但同时也是相当典型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这部奇书
<正>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
1944—1945年的国共谈判具有与以往谈判不同的特点,即美国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介入其中,此以赫尔利来华为开端。而在美国介入国共谈判问题上,蒋介石有一个由坚决反对到最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