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朝两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交流一直都很频繁,朝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一九一零年,朝鲜半岛遭到了日本的侵略,沦为殖民地。一九三一年,中国东北地区也遭到日本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两国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命运,也都形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体制与主流意识的现实语境。一九五零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朝鲜进行抗美援朝运动。作家路翎于一九五二年底进入朝鲜,亲临朝鲜战地、前线战场,访问部队、采访战士、对抗敌人、并接触到朝鲜人民,集他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报告文学和小说作品,回国后又陆续创作出几部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抗美援朝文学伴随着这场战争而产生,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涉及“异国”的极为重要的文学典型。比较文学形象学发轫于十九世纪的法国,自一九九三年孟华教授将其引入中国后,比较文学形象学在国内的近的三、四十年间蓬勃发展。它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即“异国”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被想象和被利用的,分析异国形象之所以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由此剖析在异国形象——“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论文结合有关路翎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的相关评论,加入自己的阅读心得,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深层次、多角度对其作品中人物、风俗习惯等进行解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他国,进而反观自我,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本论文涉及到的形象学理论主要有文学形象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研究;文本分析方法,即“我”与“他者”关系;故事情节和风俗研究等等。论文的主体分成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分析了选择本论题的背景及可行性;其次,又综合分析了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最后,简单介绍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在抗美援朝文学中的意义和应用。第二章首先将对作家路翎的文学创作轨迹进行简单梳理;接着,通过对路翎的独特文化身份分析,由此展开路翎的朝鲜文化观。第三章将分析路翎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蕴,分别是朝鲜女性形象、朝鲜人民军人形象、敌人形象和志愿军人形象的分析。第四章探究了朝鲜的自然景物、方物以及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结论总结了路翎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朝鲜形象的特点和意义。论文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对路翎抗美援朝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实属一次创新,可以填补某些抗美援朝文学作品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