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提供理论依据与说明,从中探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文的基本内容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导论部分。 主要阐明了鉴于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解体,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破坏的历史经验教训,制度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制度问题,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存在的在制度方面的有待健全与完善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达到使社会主义制度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够健全与完善向逐步健全与完善的转变。文章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具有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一内在机制重要,因此,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对而言,资本主义制度仅仅能够实现体制方面的变革,而无法自觉地实现制度方面的创新,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弊端,它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制度方面的说明。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其突出的理论贡献主要是通过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的改革,期间不可避免地包含有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改革。这种体制层面及其制度层面的改革的实质表现为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不是制度的解体,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之处,后者恰恰由于体制改革而导致制度解体。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揭示了由体制改革必然导致制度创新这样一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之路,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突出贡献。这一贡献在理论上的突出成果就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在实践上的杰出成就就是初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构成,它初步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般运行机制。 第二章改革的时代需要改革的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提出。 主要阐明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指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的角度将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适当加以区分,不仅可以突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方面,深化对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研究;而且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进程,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运行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同时也为正在进行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直接意义上的理论指导。 本部分的研究还表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期间也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逐步成熟的形成发展阶段,它表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主客观一系列条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改革时代的必然产物。因此,只有紧密联系国内外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核心,也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此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以及之所以搞社会主义的目的所在。 第三章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制度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章主要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及弊端,尤其是通过对其体制弊端的分析,从而说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迄今为止,市场经济体制大多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传统观点因此将两者划等号,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表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能否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以及如何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决定了中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它不仅意味着与之相关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第四章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主要从制度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重心在于: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通过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改革,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通过改革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逐步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正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国家的目标发展。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因领导人个人的看法而改变,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尤其是逐步改变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的现象。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 第五章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基本原理,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从中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一大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改革与创新具体表现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逐步摒弃了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 第六章当代中国改革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科学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核心,除此之外,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出发,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还包括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的经验积累。其中主要包括: 1.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坚持、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 5.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6.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7.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8.以和平促发展,缔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体制与制度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取决于对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及其制度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