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评价和预测糖尿病患者动脉血管损伤情况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糖尿病患者较早发生动脉硬化的血管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分析右锁骨下动脉以及颈动脉在诊断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天津市三潭医院2011年8月-2013年3月超声科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5-82岁,平均57.23±11.04岁。依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与增高组,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无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合并症。对照组选取健康体检者110例,年龄均45-80岁,平均56.71±10.46岁,排除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
2、仪器与方法:应用GE logic5 pr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5MHz,检查者取仰卧位,肩部垫枕,头部偏向检测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窝横、纵扫查。观察及测量颈动脉及其分叉处、右锁骨下动脉(Right subclavian artery)的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收缩期最大流速、阻力指数、有无斑块形成,记录其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如有狭窄,计算狭窄率。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临床生化指标及彩色多普勒测量数值等全部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部位斑块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斑块性质采用方差分析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血压(Bp)、体重指数等一般项目上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空腹血糖(FBG)、2h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糖尿病组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血流阻力指数、右锁骨下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按照斑块的部位分为右锁骨下动脉处、颈动脉分叉处,糖尿病组右锁骨下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发生率高;糖尿病组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增高组,两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增高组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按性质分为软斑、硬斑及混合斑,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和增高组斑块性质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1.糖尿病患者右锁骨下动脉与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率相比明显增高。其中右锁骨下动脉比双侧颈动脉分叉处更易好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内径和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
3.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糖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
4.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与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