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川崎病儿童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分别评价急性期及恢复期川崎病儿童左心室长轴方向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以寻求川崎病早期心脏损害的诊断指标。
方法:对31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扩张8例)、30例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扩张11例)与20例正常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各腔室径线;通过M型超声获得左室射血分数(EF);采集心尖四腔、两腔和左室长轴切面的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动态组织速度图像,存入MO盘中。脱机分析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二尖瓣环处、基底部和中间部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最大位移(Ds)及六个室壁基底部、中间部的收缩期应变率(SRs)和收缩期最大应变(S)。比较三组间各参数。
结果:
1、川崎病儿童左室壁厚度、各腔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急性期和恢复期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均扩张,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川崎病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二尖瓣环和部分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冠脉扩张组和无扩张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脉扩张组和无扩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收缩期最大位移在所有二尖瓣环水平和部分节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无显著性差异。5、急性期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低于对照组,在所有二尖瓣环水平和部分节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儿童同一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失去一致性。6、急性期组二尖瓣环和部分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恢复期儿童同一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失去一致性。
结论:1、急性期和恢复期川崎病儿童左室整体和部分室壁局部长轴方向收缩功能受损。2、川崎病儿童无论冠脉扩张与否左室长轴方向收缩功能均受损。3、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能够定量川崎病儿童左室整体及局部长轴方向收缩功能改变。
第二部分川崎病儿童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分别评价急性期及恢复期川崎病儿童左心室长轴方向整体和局部舒张功能状况,探索应变率和应变在川崎病儿童舒张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对31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扩张8例)、30例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扩张11例)与20例正常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二尖瓣口血流的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计算E/A;采集心尖四腔、两腔和左室长轴切面的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动态组织速度图像,存入MO盘中。脱机分析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二尖瓣环处、基底部和中间部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Ve/Va和E/Ve;测量各室壁基底部和中间部的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左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a),比较三组间各参数。同时分析川崎病儿童Ve/Va与E/A的相关性
结果:
1、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及其比值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急性期组二尖瓣环及部分节段V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急性期组E/Ve高于恢复期组和正常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4、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和左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5、Ve/Va与E/A呈直线相关关系(r=0.590,p<0.05)。
结论:1、川崎病急性期儿童左室整体和部分室壁局部长轴方向舒张功能受损。2、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能够定量评价川崎病儿童左室长轴方向舒张功能。
第三部分川崎病儿童收缩期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与肱动脉内皮功能改变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川崎病儿童左室长轴方向收缩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对31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扩张8例)、30例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扩张11例)与20例正常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两腔和左室长轴切面的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动态组织速度图像,存入MO盘中。脱机分析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二尖瓣环处、基底部和中间部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计算六个室壁平均峰值速度(mVs)。用高频超声测量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计算内径百分变化率(EN)。分析mVs与EN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1、急性期和恢复期川崎病儿童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川崎病儿童收缩期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与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呈正相关关系(r=0.298,p=0.020)。
结论:川崎病儿童左室收缩功能减退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间有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