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创作中的“声”与“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maju0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文学的音乐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中国现代散文音乐性的关注并不充分。在中国现代散文产生后,白话文的出现和对自由形式的倡导一度使散文的音乐性稍显边缘,思考现代散文如何在更贴近自然形态的白话形式中与音乐的美感结合,从而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散文的音乐性,沈从文是具有代表性也颇为独特的一位作家,他对音乐技法的实现和对音乐世界的呈现是他大半生创作实践的追求。关于沈从文的音乐修养,很多人都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只是零散地见于沈从文的传记和评论文章当中,多也是一笔带过。此角度的研究甚少,专著目前未有,研究论文数量也不多。笔者将研究目光转移至沈从文的散文创作的“声”与“乐”。这里的“声”既包括沈从文散文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文章中字的声音和韵律;“乐”不仅包括作者散文中的山歌谣曲、散文“作曲”尝试,也会把沈从文独特的“乐感”纳入,探究音乐和文学对他灵魂的碰撞。  沈从文逐渐注意到了文学表情达意的局限性,几经思索后提出了“文学不如音乐”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与音乐相比,文字无法表达所有的情感类型,因此沈从文将音乐介入到文学中来,以此来缓和语言的局限。他一边运用着精确严密的文字,却发现文字彰显笨拙;一边感叹音符的自由流动,期待将乐符融入文字之中。而这一观点的缘由也是在沈从文的生命创作中源远流长。  由此,沈从文开始了他的“探试性”声乐散文创作路程,努力将音乐与文学相融,用此自若地教化人性、描述抽象美丽的印象。沈从文在创作中关注不同的声音,将带有不同意象的音响写入作品,以湘西为切入点谱写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注意散文中的语言调质美,采用如音乐般自由从容的叙述节奏,以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态进行写作;尝试作曲法,《湘西散记》蕴含着交响诗的意味和情致;交织“声音”和“音乐”,在相融相交构成了一种重奏的和声效果。  沈从文通过探试性的“声乐”散文创作逐渐明确自己对音乐的选择,以期在音乐的海洋中沉淀自己的灵魂,自如地享受文学与音乐相融的美感。但是,“人间”无时无刻地在拉近它与沈从文的距离,沈从文也始终未曾逃离时代的判决;他也始终无法自由掌握他手下的笔,内心一直充满矛盾和焦虑。  沈从文用尽一生在为散文与音乐的结合而努力,他探试性的“声乐散文”创作营造出有新意的艺术世界、想象和直觉,使得散文在音乐性的形态和结构中,按形式美的法则自由地流动,在这样的灵魂深入之下,复活了作为自然的人、自由人的完整生命状态。这种音画诗水乳交融的音乐抒情文学,是一种新的类型和风格,沈从文用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使他在此方向的努力在作品中得到完整的展现。中国现代散文音乐性的回归和重塑需要一代代文学家共同不懈的努力,沈从文希望这种努力能在后代年青的文学家和音乐家身上传承下去,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寻找一条适当的路途。
其他文献
刘瑾的《诗传通释》以阐发朱熹《诗集传》为宗旨,黄征博引前人成说与经典史料,将朱熹前后期诗学观的发展流变完整呈现并为之疏通,是元代辅翼《诗集传》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和发扬
意义被动句是现代汉语被动语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句式。对留学生被动句的偏误分析研究发现,留学生存在误加"被"字标志的倾向,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意义被动句的习得难度高于被字句,但
一、项目革新概述rn1、革新内容rnWSM993T45远程智能检测叉装车不仅装载了一套车载智能信息终端装置,而且具备了原有的叉装车先进结构与工艺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技术创新,实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用淄川地区的方言创作的兼有戏剧体与说唱体形式的通俗文学作品。聊斋俚曲自发现之日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的论文,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
船山诗论中,诗歌被视为一个圆满和谐的有机整体。这一诗歌有机整体观,根源于中国深厚的诗论传统,而在集大成性的船山诗学中,又得到进一步深化。  船山诗歌整体观有深厚的哲学基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表达及日常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成语数量繁多,内容丰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留学生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以表“贫/
阐述了AS31耐热镁合金的新型生产工艺及其在冶炼过程中的作用.该工艺可解决高温合金元素Si加入不易的难题,使AS31耐热镁合金组织成分均匀、耐热性能良好,并有效降低杂质含量,
雅乐歌辞是乐府诗歌中较受现代研究者轻视的一部分诗歌,然而在写作当时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上古以来,雅乐歌辞是对周代礼乐的一种直接的继承和模仿,其崇高地位随着时代的变
莆仙方言口语词“无”具备充当连词的独特用法。连词“无”常用以衔接两个句法成分,其中前项成分在特定语境中可以隐现。在句法位置上,它总置于其所连接的后项成分头上,属于
本论文将以《诗经·国风》中的复音词语为基础,根据具体语境和文例确定其意义和用法,逐一与《汉语大词典》进行对比检验,力图展现《大词典》对具体文献词语处理情况的基本面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