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在巨大的资源压力下,土地开发整理成为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长期以来,土地开发整理更多的被理解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措施。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应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来看待土地开发整理,应开展生态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即在保证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还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的目标。因此,如何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改善,已日益成为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
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分析,但对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不够充分,成果较少,评价内容和方法技术还不够完善,方法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因此,建立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定量评价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土地开发整理的理论,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理论体系的成熟,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践活动、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土地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理论,构建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三个方面,选取二十三个指标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从而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效益量化结果进行评价,并应用于大丰市滩涂区典型项目的实践。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的对策和建议,为土地开发整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以往研究的大多数土地开发整理理论和实践,很多是立足于东部、北方平原地区土地开发整理经验基础之上,而对于相对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江苏的水网地区和滩涂地区,则研究甚少或不够深入。由于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严重匾乏,人地矛盾尖锐,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都使得土地开发整理在这一地区显得尤为迫切,但目前对这一地区土地整理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其中理论研究之深度尚不足以用来指导该地区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本文选择滩涂地区典型项目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土地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理论,对土地利用、道路工程、沟渠工程、生态防护林工程等规划布局进行研究,选取指标进行评价和检验,详细介绍评价过程,并对土地开发整理前后状况列表比较,对今后类似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