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大洋中,南极鱼类约有300种,分为49科,仅占全世界鱼类总数的1.3%。尽管与全球生态系统中鱼类多样性的巨大规模相比,南极鱼科鱼类的多样性较为有限,但在大陆架生境中,世界上并未有其它鱼类具有这种多样性和优势。在近岸区,底栖鱼类的生态作用比磷虾更为重要。其作为底栖生物的主要消费者,也以浮游动物(夏季主要是磷虾)为食,是食物网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它们是其他鱼类、鸟类和海豹的摄食对象。在滨海区,中上层鱼类(尤其是灯笼鱼)比近岸更为丰富,在大型浮游动物到更高营养级水平(海鸟和海豹)的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更高级的鱼类捕食者,能量以鱼类残骸和粪便等形式直接转移到陆地。一般情况下,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在食物网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就生物量而言,磷虾是大多数高级食肉动物(底层鱼类至鲸鱼)的主要食物来源。但近年来,开阔的南大洋中可能存在一个并非依赖磷虾的营养系统,或在磷虾资源量较低时,鱼类可能成为初级生产者和高级捕食者之间的纽带。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 Regan,1914)隶属于棘冰鱼属,分布于南极陆架及近海岛屿周边水域,常见于南极海峡和南极半岛之间的茹安维尔群岛周边海域以及印度洋的宇航员海和共和海以及普里兹湾,是过去三十年商业捕捞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冰鱼种类。尽管威氏棘冰鱼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对于其生物学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南极鱼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了解,并阻碍了对该鱼种的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此外,在罗斯海海洋保护区建立之后,南大洋其它海区海洋保护区的构建提案不断推进。作为海洋保护区构建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为南大洋生物资源提供足够的保护,尤其是重要鱼类的基础研究极为重要。为此,本文通过研究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胃含物、脂肪酸以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包括胃含物鉴种分类、称重,脂肪酸含量组成,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分析和比较其营养水平,以及不同体长、季节以及地区的摄食差异。结果为国内外学者开展南极鱼类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基础信息,并为开展我国参与海洋保护区建设事宜提供科学上的建议。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威氏棘冰鱼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共10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0种。其中,PUFA的含量明显高于SFA和MUFA;在PUFA中,n-3类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n-6类脂肪酸含量。另外,C16:0、C18:0、C18:1n9c、C20:5n3(EPA)和C22:6n3(DHA)为威氏棘冰鱼肌肉样本的主要脂肪酸成分。2)威氏棘冰鱼体内,DHA含量明显大于EPA含量(t=1.97,P<0.01),两者比值为1.4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0.44。根据WHO/FAO所提出的健康标准,威氏棘冰鱼不失为摄取DHA、EPA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营养来源,对于开发益智健脑、促进视力发育、预防神经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3)通过分析特征脂肪酸发现,对于威氏棘冰鱼来说,捕食食物链贡献率大于腐食食物链,且其主要表现出浮游性摄食模式。夏末秋初,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可能导致威氏棘冰鱼选择参与部分腐食食物链。另外,它们直接或间接摄食少量的甲藻,而摄食硅藻或摄食以硅藻为食物的生物较多,如磷虾;对于植食性桡足类生物的摄食较少。4)通过对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威氏棘冰鱼体内δ13C含量为-25.43±1.46‰,与C3植物相近;δ15N含量为8.78±1.16‰。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水团、锋面、海流等水文特征结构不稳定且复杂,以及存在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正是由于这种生境的复杂性,导致威氏棘冰鱼食物来源复杂,其碳源可以追溯到陆地C3植物为食,是一种营养水平较高的杂食性鱼类。5)由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受到两个不同的水团,受威德尔海水控制的过渡水(TWW)以及受别林斯高晋海水控制的过渡水(TBW)。TBW区域海水相对比较温暖且低盐,而TWW区域海水较冷且高盐。所以,在TWW区域,威氏棘冰鱼体现出了更高的杂食性,而在TBW区域则为更高的肉食性,这可能与该地区密集的磷虾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