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全新的金融工具风靡全球,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银行业巨额的不良资产,而且成为众多企业融资的可选之路。美国曾一度引领资产证券化的超前发展,迄今资产支持证券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工具,仅次于国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也在摸索中逐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于2005年正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因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搁浅。2012年5月17日,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据央行统计,2005年-2008年,我国有11家金融机构发行了17单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达667亿,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的金融机构共发行了896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2013年7月和8月国务院先后召开会议要大力推动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常规任务来做,这是高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两次就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做出部署。将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不仅能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减少风险资产的权重,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且能够丰富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给外围投资者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参与资产处置的机会。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融资、补充资本金、增加流动性,减轻对资本市场的融资依赖。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银行、证券公司、信用增级、评级机构等众多的中介机构的参与,也促进了这些金融机构业务的融合。可见实施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具有非凡的意义。虽然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并不成熟,但是在我国银行业中实施资产证券化已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顺利开展资产证券化,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资产证券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法律、技术、环境、会计核算等方面。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的会计问题较复杂,我国虽制定了一系列会计规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研究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问题,并比较分析了国际上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的主流观点,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及主要会计问题。重点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一个核心原理和三个基本原理,并介绍了该项金融创新的定义以及操作流程。在此理论基础上介绍了资产证券化主要面临的会计问题。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研究。本章首先对三种主要的国际会计确认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方法,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四部分: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会计计量的两种模式: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接着介绍了FASB和IASB对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规定,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现状,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国际上主流的证券化信息披露规定,并针对目前我国对证券化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