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从”到“超越”—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三部曲中女性内在性的变迁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占据美国的“名人堂”已达百年,其代表作《小妇人》(1868)及其续集《小男人》(1871)和《乔的男孩子们》(1886)统称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三部曲。2005年用于出版收录美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美国文库将三部曲收录,可见三部曲已成为美国经典文学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运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三部曲中女性内在性的变迁。  19世纪70年代,受真正女性崇拜思想延伸的影响,女性被束缚于家庭领域,并被美化为社会的道德脊梁。事实上,这一思想的实质是对女性提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随着第一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她们开始找寻自己的出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外出工作的女性人数大大增加,女性受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因此,一批具有自我意识,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开始出现。  作为一名很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家,奥尔科特在三部曲中展现了女性生存状态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女性看法的改变。在《小妇人》和《小男人》中,奥尔科特塑造了马奇夫人、梅格等女性形象,她们顺从于家中的男性,并致力于成为合格的家庭妇女。同时,在这两部作品中也有乔和南这样不同于马奇夫人、梅格的女性形象。首先,她们的外表和行为表现不同于男性对女性的期望;其次,她们对事业的追求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显示出女性对男权社会强加于自身规范的反抗。在《乔的男孩子们》中,一批新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她们努力追求自己的事业,赢得社会的认可。为了全身心投入事业,她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选择做单身女性。此外,女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女性社团中,她们联合起来,互帮互助。总之,她们力图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导,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奥尔科特三部曲中女性的变化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女性生存状态的改善以及人们对女性看法的改变。此外它也体现了奥尔科特自身女性意识的发展。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奥尔科特不仅展示了当时女性的处境,也传达了她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呼唤。
其他文献
按照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的指导,作为参与大学英语改革的高等院校之一,青岛理工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种的新的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相结合的
作为多元文化美国的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非裔黑人一直广受人们关注。优秀的黑人作家群星璀璨,黑人剧作家洛兰.汉斯贝丽(1930-1965)便是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戏剧界最耀眼的一颗
19世纪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通过各教会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其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多
人文社科的空间转向为我们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角度。空间不仅承载着具体的人、事、物,还弥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主体的欲望与记忆等印记也充塞于其中。空间从而成为社会关系的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被总统邀请在就职典礼尚朗诵自己诗歌的诗人,其诗歌本身的寓意与哲理无论
诺思罗普·弗莱是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但他的名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盛,被视为当时三大批评流派之一的原型批评的代表,后来,随着解构主义崛起,他的盛名日渐衰退,甚至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