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影像评分与脑出血发病率的相关性,旨在为伴有CMB的缺血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提供预测脑出血风险的影像学评估手段。方法:选择12个月内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随访期为12个月,分发病后4周和12个月2个观察统计时点。入组者常规采用颅脑CT,MRI检查。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其结果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符合入组条件患者172例,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及家属不配合4例、患者死亡2例、失联系7例已排除,最终共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59例,其中CMB(+)组82例,CMB(-)77例。登门随访者21例(13.21%),电话随访94例(59.12%),门诊随访44例(27.67%)。患者基线情况(表1):其中CMB(+)组平均年龄(69.99岁)及男性比例(63.41%)分别高于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MB(+)组中年龄偏大、男性居多。CMB(+)组既往脑出血病史患者占32.93%,明显高于CMB(-)组的6.49%,差异有显著性(P<0.01)。CMB(+)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比例高于CMB(-)组,评分值均数低于CMB(-)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及吸烟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MB(+)组中有1例于发病5月后发生基底节出血,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而CMB(-)组未发现有脑出血的发生(见表2),提示伴有或不伴有CMB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指南正规抗血小板治疗,在12个月内脑出血风险较小。出血史与无出血史脑梗死患者基线情况之间的比较(表3):其中高脂血症在出血史组占62.50%,明显高于无出血史组的35.43%,差异有显著性(P<0.01),认知障碍、CMB(+)在出血史组分别占75.00%和84.38%,高于无出血史组的51.18%、43.3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及吸烟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脑出血史的脑梗死患者与高脂血症、认知障碍相关。CMB严重程度(NSL评分)(表4):无出血史组:低危、中危、高危分别占14.54%、63.64%、21.82%,而出血史组: 低危、中危、高危分别占约3.70%、40.74%,55.56%,在三组之间,其中与高危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当CMB(NSL评分)高危时发生脑出血的风险高。不同年龄组(<60岁、≤60<80岁、≥80岁三个年龄组)CMB及危险程度比较(见表5):在≤60<80岁,≥80岁两组评分在中危和高危时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MB的危险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CMB的存在与年龄、性别和既往脑出血病史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CNB的风险越大,但未发现有脑出血患者。伴有CMB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按照目前指南应用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内的脑出血风险较小,但需要进一步延长观察期限以了解长期风险。既往有出血病史的脑梗死患者CMB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提示对于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脑梗死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应慎重。有脑出血史的脑梗死患者与高脂血症、认知障碍相关,但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