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好发于50~60岁的人群,发病率占颈椎疾患的0.2 %~4 %,由于本病在日本人群中高发故又称“日本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以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为特点,目前已成为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患者由于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程度的不同可以表现为从轻度到重度的神经受损症状亦可无神经症状,虽然当出现严重神经受损症状时需手术治疗已成定论,但哪一种手术方式最为安全有效仍是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手术方法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后前路联合手术等,后纵韧带骨化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局部存在显著增厚后纵韧带骨化块时,单纯前路手术风险大,一旦出现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而合并颈椎不稳或后凸畸形时行后路手术易出现手术后颈椎不稳或后凸加重引起严重临床症状,因此合理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成为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关键,本研究将重点从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再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适应症,手术并发症,手术疗效等方面,来评价本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并整理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平均45.7±13.5岁(32~85岁),前路减压涉及一个椎间隙的4例,2个椎间隙一个椎体的24例,涉及3个椎间隙2个椎体以上的40例。本组所有患者均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7~30(10±2.7)天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植入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颈部围领固定至少2个月(平均9.5周)。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判定评分标准(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疗效根据改善率分为四级,优:改善率为75%以上,良:改善率为50%-74%,可:改善率为25%-49%,差:改善率在25%以下。术前常规行颈椎X线片及CT、MRI检查,两次手术后一周内复查颈椎正、侧位X片及CT,测量并记录颈椎曲度及椎管占有率的变化。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摄颈椎X线片,观察植骨是否融合,内固定器械有无松动、断裂。依据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表现,评定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OPLL临床效果及手术安全性。结果:患者JOA评分术前为(6.41±1.54)分,后路术后JOA评分为(9.34±1.82),联合手术后JOA评分为(14.68±1.63)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均<0.001,按α=0.05标准,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两次手术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27.67±18.54)%和(78.09±23.73)%,按Odom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优34例,良21例,中11例,差2例。优良率为80.88%,前路手术后与后路手术后比较患者神经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颈椎曲度由术前的(10.6±7.4)o提高到术后的(23.6±8.6)o,椎管占有率由术前的(53.73±15.46)%减少为术后的(25.71±12.38)%,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和椎管占有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术后并发一过性神经症状加重3例,脑脊液漏者6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者4例,均为取髂骨时误伤所致,三个月后恢复,出现神经根麻痹者5例,均出现在后路手术后,待行前方手术后症状消失,临近节段退变加重者3例,所有病人均获得术后1年以上(平均18.8±3.75个月)随访,近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6.5% ,远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仅4.4% ,所有患者均获得前路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颈椎生理曲度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和维持,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内固定物弯曲、折断、脱出,无病人需行翻修术。结论:后前路联合手术为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疗效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能够充分减压脊髓,纠正颈椎后凸畸形,保持颈椎稳定性,减少术中脊髓损伤,术后远期疗效好,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了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