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析目的:探索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UTI)患者血、尿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探究mNGS在肾移植术后UTI患者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意义,以为临床上对肾移植术后UTI的快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出建议。方法:分析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诊断为UTI的46例肾移植术后住院患者的病例信息,收集其血、尿标本进行传统病原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析目的:探索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UTI)患者血、尿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探究mNGS在肾移植术后UTI患者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意义,以为临床上对肾移植术后UTI的快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出建议。方法:分析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诊断为UTI的46例肾移植术后住院患者的病例信息,收集其血、尿标本进行传统病原体培养和mNGS微生物检测,比较两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分析阳性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比较其在血、尿标本中分布异同情况,并分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异同点。结果:46例肾移植术后UTI患者共留取136份标本,其中69份标本检测结果为阳性。传统病原体培养方式阳性率为13%,mNGS检测阳性率为7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阳性标本中共检测出了 29种病原体,其中G-菌占比最大(38%,26/69);其次为病毒(36%,25/69)。G-菌在尿标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标本(p=0.05),真菌在血标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尿标本(p=0.016)。病毒在血标本中的检出率较尿标本中升高(52.9%相比于30.8%)。G-菌在女性患者尿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25)。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UTI患者,mNGS相较于传统培养方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传统尿培养和NGS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大部分肾移植术后UTI为细菌性UTI,以G-菌常见。病毒也是UTI的常见病原体,真菌及特殊病原体则少见。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和肾移植术后患者的高依从性使细菌性UTI早期被控制,细菌不易入血。病毒尿症在临床上往往易被忽视,容易进展为病毒血症。真菌多在NGS测序中发现。女性患者的解剖生理结构使其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发生细菌和真菌感染。第二部分:移植肾急性大叶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进展过程的研究目的:探讨移植受者急性大叶性肾炎(ALN)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及转归的过程,以减少误诊、漏诊和治疗不足的可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首诊为UTI的302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筛选出符合移植肾ALN诊断的病例。同时在PubMed出版物中进行移植肾ALN文献检索,选取197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报道的移植肾ALN的病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信息,记录并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细胞学水平和影像学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对我中心的8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本中心共发现8例符合移植肾ALN诊断标准的患者;既往文献中筛选出了 6例移植肾ALN。14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6,接受移植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36.5岁(17,65),有84.6%的患者接受尸体供肾,移植术后有62.5%的患者使用ATG进行免疫诱导,有53.8%的患者伴发糖尿病。发热(85.7%)和移植肾区疼痛或不适(71.4%)是移植肾ALN的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象、感染指标和尿白细胞计数升高,可伴有肾功能损伤,中段尿培养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疾病急性期,患者血清中IL-6和IL-10水平显著增高。根据影像学检查可将移植肾ALN的病程分为三个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平均持续时间为15.6±8.9天的抗生素维持治疗,临床症在治疗后4.6±3天缓解,肾功能在移植肾ALN发生后14个月内逐渐恢复。我中心的8例患者随访期间有7例B超提示移植肾慢性肾疤痕形成,2例因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失功,4例出现BKV尿症,3例出现JCV尿症。结论:女性、接受尸体供肾、接受肾移植手术时的年龄为20-40岁、使用ATG进行免疫诱导、并发糖尿病是移植肾ALN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影像学资料可以作为诊断依据。革兰氏阴性菌经泌尿系统逆行感染是移植肾ALN的主要发病机制,IL-6和IL-10是其疾病过程中的典型细胞因子,它们在疾病早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移植肾ALN的病程可以分为:急性上尿路感染期(Ⅰ期),急性局灶性感染期(Ⅱ期)和肾瘢痕形成(Ⅲ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快速鉴别诊断本病与其他占位性病变。本病对抗生素治疗敏感,但延迟诊断或治疗不充分可导致治疗失败。移植肾ALN的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导致移植肾功能的长期损伤,但也需要警惕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患有本病的患者更容易并发多瘤病毒感染,这提示了患者的过度免疫抑制状态,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或许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DNA损伤即DNA物理状态或化学结构异常,它是癌症、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之一,也是紫外/电离辐射、化疗药物等导致机体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发现能减少DNA损伤发生或促进DNA损伤修复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药物筛选领域的热点。然而,现有的DNA损伤评价方法大多依赖于凝胶电泳、放射性标记等常规分析方法,存在通量低、灵敏度不足等问题。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进步,以显微成像结合荧光标记为特点的高内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日益增加,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使得极端降水成为国内外气象和水文等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水文频率分析方法,可获得特定频率的降雨估计值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为防洪工程规划及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依据,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近年来,我国的频率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际防洪规划设计和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业务中常用的频率分析
精准高效的降水估计与预报对于农业、交通、水利、电力等多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全球气象卫星监测的精密化,气象卫星观测数据正在持续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挖掘海量卫星观测数据中隐藏的重要降水信息是提升卫星降水估计和预报性能的一大挑战。对于卫星降水估计,如何建模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观测信息与降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提升降水估计的时效性以及精确性的关键。对于卫星降水预报,如何从卫星观测序列中提取大气运动演变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社会已经正式迈入了网络时代,人们需要接触和处理的复杂网络也日益增多。复杂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表现形式,作为复杂系统的结构形态,它由节点和边构成,是对复杂系统进行抽象地描述。从拓扑的角度出发,图作为一种工具,其不变量的许多性质在研究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性质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不变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拓扑指数、图能量以及图熵等,它们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复杂网络拓扑结
研究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是全球婴幼儿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可防止视力损害。建立用于识别ROP高风险新生儿的预测模型,有望减少不必要的筛查次数。ROP常并发于其他早产儿并发症,眼底筛查可能是了解这些疾病的窗口。利用深度学习对早产儿的眼底图像进行分析,可挖掘RO
X射线多谱CT成像相较于传统CT成像,引入了多个能量下的物质衰减信息,能够抑制“能谱平均”的硬化伪影,实现材料组分及微观结构的定量表征,对新材料、新药物、新能源的研发与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鸡尾酒会”盲分离的多谱CT成像,避免了现有多谱CT成像存在的模型复杂、能谱已知等局限性,但是在多谱伪影去除、噪声抑制以及窄能谱能量指向性上仍存在问题,影响了定量表征精度。为此,本文在现有多谱盲分离方法基础
研究背景主动脉瓣钙化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瓣膜疾病。目前尚无药物能明显改善该疾病,进展性主动脉瓣钙化疾病患者在疾病晚期出现主动脉狭窄、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休克和猝死。主动脉瓣钙化疾病进展缓慢,瓣膜的慢性炎症在病程中起重要作用。病变的主动脉瓣中有单核细胞浸润。可溶性细胞外基质蛋白可诱发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中与瓣膜钙化相关的病理过程。而matrilin-2作为具有适配器蛋白功能的非胶原性细
功率密度提升是新一代动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轴承组合结构作为柴油机重要的主承力结构之一,主要是由机体、主轴承盖、主轴瓦、曲轴以及若干连接螺栓组成。由于功率密度提升导致的曲轴与主轴承耦合变形增加、典型零部件强度失效等可靠性问题都对整机可靠性起到不可忽略的影响。对于主轴承组合结构协调匹配设计,“协调”是设计目标,指在外界载荷作用下主轴承组合结构呈现强度协调(机体和主轴承盖强度安全系数提高)、变形协调(主
研究背景和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成脂分化能力增强,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可在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并可通过“分子海绵”作用特异性吸附微小RNA(micro RNA,miRNA)调节BMSCs分化潜能。最近多项研究证实,circRNA在骨质
研究背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POAG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小梁网是房水排出眼睛的主要途径,其功能障碍会使房水流出阻力增加,进而导致眼压升高。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参与POAG小梁网病理损伤,促进小梁网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合成。因此,探究小梁网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寻求有效的抗氧化靶点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