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坦布苏病毒病自2010年初流行以来,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产蛋鸭发病后表现为持续性产蛋率低下,加之继发感染,死淘率可达到15%-20%。本研究从山东某鸭养殖场无菌采集有疑似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感染症状的病鸭,开展了以下研究:根据保守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的方法,获得鸭坦布苏病毒;通过设计相互覆盖TMUV cDNA全长的引物,分段扩增、测序、拼接获得了TMUV分离株全长基因组序列;通过对200日龄樱桃谷产蛋鸭人工致病的动态病理学观察,证明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为卵巢,明确了病毒感染产蛋鸭的卵巢病变产生时间、病变程度、以及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将采集的病料组织剪碎、研磨、离心、过滤除菌后,接种于9日龄健康鸭胚,收集尿囊液按照常规病毒分离方法进行盲传。该病毒在鸭胚传代过程中,盲传至3代以后,病毒液可导致鸭胚于3-4d内死亡,并使鸭胚胚体水肿、出血,胚肝水肿、坏死。经病毒理化性质鉴定,病毒的核酸类型为RNA,病毒为有囊膜病毒,不耐酸,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符合黄病毒成员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对收集的尿囊液经RT-PCR检测,其他几种常见鸭源病原如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鸭源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检测均为阴性。根据TMUV-WR株NS3-NS4片段保守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疑似目的条带(300 bp),经测序、比对后发现,与已公布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他耶病毒IPDIA分离株核苷酸(GenBankNO:NC018705)相似性为75.3%,与国内己公布的TMUV分离株相比,同DK/TH/CU-1株(GenBankNO:KR061333.1)同源性最高,为95%,同GX/1/12株(GenBankNO:KP719117.1)同源性最低,为91%。成功获得一株源于山东地区的鸭坦布苏病毒,命名为SDT1,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科学基础。通过设计相互覆盖TMUV cDNA全长的引物,分段扩增、测序、拼接获得了分离株全长基因组序列。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DT1分离株全长10992 nt,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长为2625 aa的多聚蛋白,预测的多聚蛋白切割位点与其他TMUV成员一致,共编码10个功能蛋白。黄病毒代表成员以及坦布苏病毒分离株的进化树分析表明,SDT1分离株属于黄病毒属恩他耶家族成员,SDT1分离株与其他TMUV成员在全基因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5%-98%,98.4%-99.6%。与国内其他分离株相比,SDT1分离株同其他分离株的平均进化距离(0.0299)高于其他毒株之间的平均进化距离(0.0163),本研究丰富了鸭坦布苏病毒库。选取30只200日龄的产蛋櫻桃谷鸭进行了回归动物实验,实验之前,RT-PCR方法排除鸭坦布苏病毒自然感染,其中20只以0.5ml(TCID50)每只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接种鸭坦布苏病毒作为攻毒组,10只通过注射等量PBS溶液分笼饲养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发现,攻毒感染后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不愿走动,精神萎靡、共济失调,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攻毒组均发病,发病率为100%;对照组无明显临床症状。RT-PCR结果发现,能够从感染鸭的血液、卵巢、肝脏、大脑组织中检测到DTMUV。通过连续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卵巢病变最为显著,卵泡充血、出血,卵泡颗粒细胞坏死,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肝脏出血、淤血,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同时存在有较多新生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