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类学原理》(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航天业的不断发展,移居太空的未来构想已经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个非常有可能实现的未来图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未来人们在地球之外居住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技术之外的人文问题仍有待研究。在此背景下,对这部人类学著作的英译在一定程度上将满足当代人对未来的窥探欲,亦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前给出警示与指导。本文属于一篇翻译项目报告,报告的内容基于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太空人类学》一书第四章的译文,章标题为《人类太空移民聚落中的文化适应》。该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濡化与人类太空定居、文化演化机制和速度:民族的形成过程、生物进化的文化调控、人工智能与文化进化、结论与建议、要点总结。其中,主体部分为濡化与人类空间聚居,该部分从11个角度探讨了文化适应问题,包括语言、伦理、社会角色、超自然现象、身体装饰风格、家庭结构、生命历程阶段、繁衍行为、食物偏好、美学与艺术、终极神圣假定。本文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人类学学术文本的汉译。本书属于典型的信息性文本。因此在翻译中应采用交际翻译法。交际翻译法要求以读者为中心,使译文服务于读者。为了让译文读者轻松地获得基本信息,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灵活进行文本翻译。具体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四大难题,即术语、代词的滥用、长难句、被动语态。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译者根据实际需要,运用诸如减译、拆句、合并、句型转换等方法,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把原文本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该翻译项目对于检验和发展纽马克文本翻译理论在学术著作翻译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同时,考虑到太空人类学是一个交叉性学科,本项目对未来人类学领域和太空学领域的翻译均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象征主义绘画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象征主义画家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美学理念,他们在艺术中运用暗示性的表达手法,追求超然现实之外的精神世界,形成了风格多样、打破时间和地域界线的象征主义绘画群体。“应和”论是象征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提出人的感官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作为象征主义绘画的重要美学思想,“应和”论在象征主义绘画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如形式、风格、精神内涵等方
陈怡打击乐协奏曲是一部将二十世纪后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京剧锣鼓节奏融合运用的打击乐协奏曲,由管弦乐队担任协奏。笔者为了准确表达出此曲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撰此论将陈怡打击乐协奏曲第三乐章《急急风》的中国打击乐素材和演奏诠释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本论的研究重点、研究意义,从笔者所检索的相关文献资料中,综述目前关于陈怡音乐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本人的研究方法。第二
长久以来,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套史无前例的视觉符号体系,经过时间的流逝被归纳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纹章学。随着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崛起,纹章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引入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在彼得大帝时期,沙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正式将西欧纹章理论和纹章制度融入到帝国的方方面面,为日后俄罗斯纹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和法律基础。以俄罗斯纹章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阐述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纹章的发展概况以及纹章学对于俄
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关涉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牵引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和谐稳定社会建设。国家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有助于切实保障底层群众基本生存权益与人格尊严,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流浪人员的救济与帮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要义,对彰显新时代发展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图书馆和数据库,围绕关键词检索查找资料,分类把握不同主题下
据悉,以法国的学院传统和苏联的现实主义所建立的稳固价值体系已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痕迹。现实主义绘画延续至今,从历史革命题材到描摹社会生活,现实的定义又何时停止改变过?在开放社会的发展中,早已有了关于现实的当代理解与探索。理想的现实空间,顾名思义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带有非现实的色彩,却又是难以描述的现实。作为当今时代的独立个体,应当怎样去感悟,又以怎样方式和角度去观察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客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于是他们开始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案导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尝试将“学案导
本文选取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经典年画题材《一团和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年画《一团和气》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造型特征,并结合选取其“圆团”式构图的经典造型为切入点,旨在提取经典的民间传统图式元素与十二生肖陶塑工艺融合并尝试创新,加入现代艺术的表现样式,运用到当代人的审美流行的实践创作当中。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研究“一团和气”图式造型的当今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多媒体教学是学校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中虚拟实验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外开发出的虚拟实验软件在视觉感受,操作体验等方面已有显著提升,已成为很多化学教师授课时的选择。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的将虚拟实验融入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系统介绍了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及教育信息化要求和虚拟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尤恩·乌格罗(1932-2000)是英国当代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其画面单一的水果或花卉孤立于桌面,或是忧郁沉思、冷漠疏远的一个人孤立于没有空间透视的单色背景中,让人不由得感受到一丝孤独中的冷寂,引起了观者深思。似乎在告知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主体与客体、模特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这是乌格罗在现当代环境的真实写照。他身处现当代波涛云涌的艺术变革之中,他的绘画源自于古典,与现代绘画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
哈默修依作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在美术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在坚守传统艺术学习的同时,又不断融入自己的绘画理念,从而创作出独属他个人风格且具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在他所有绘画作品中,最突出的便是以他居所为主的室内画,在这里他总是重复地勾勒他的居所,尽管重复,但每一幅画,经过他巧思设计,利用微妙的光影变化、色调的再次调和以及在画面布局上的严格要求,每次都能给观者呈现出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