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内外(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血管搭桥术是一种改善脑组织血供的手术方式,采用颅外健康的动脉血管和颅内缺少血供的血管进行吻合。该术式常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病如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不同于MMD的手术治疗,该术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如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闭塞的应用上尚有争议。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仍有频繁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甚至发生脑梗死,而这部分患者可通过EC-IC血管搭桥术直接改善脑组织血供,从而获益。虽然目前该手术方式已十分成熟,术后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也较高,但是施行EC-IC血管搭桥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如高灌注综合征、脑梗死、TIA、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其中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EC-IC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EC-IC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概率。目的:探讨EC-IC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参考相关文献以及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EC-IC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概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572例次接受EC-IC血管搭桥术的MMD患者以及62例次接受该手术的ICA颅内段或MCA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围手术期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合并情况、手术方式、术后是否应用阿司匹林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从而找出EC-IC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42%(31/5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年龄、术前收缩压均值、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MMD类型、合并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狭窄/闭塞、术前处于急性脑梗期、术前一个月内TIA频发、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型MMD、合并高血压病史、合并PCA狭窄/闭塞、左侧血管搭桥、术前处于急性脑梗期、术前一个月内TIA频发、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患者血管搭桥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2.9%(8/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术前收缩压均值、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收缩压过高、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梗死型MMD、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合并PCA狭窄/闭塞、左侧血管搭桥、术前处于急性脑梗期、术前一个月内TIA频发、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收缩压过高、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