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语接续助词句末表现意义功能的考察——以「夕ラ」「バ」的句末用法为中心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fay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观察日语句子的句末形态时,会发现除了以「ダ」「デス·マス」等结尾的句子外,还有以第二中止形「テ」,以及接续助词「ケド」「カラ」「シ」等结尾的句式。特别是在日语口语表述中,以接续助词结句的表现形式频繁出现。本研究将聚焦以接续助词结句的表现,考察和分析条件接续助词「タラ」「バ」的句末用法。一直以来,对于条件接续助词的研究,是以完整句的研究、「タラ」「パ」「ト」「ナラ」这四种形式的意义用法和相互区别为中心的,对于以条件形结句的表现的意义功能,仍有考察的余地。   本论文主要取自语料库和剧本用例,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首先从形式、语法等方面考察了「タラ」「バ」的句末用法的特征。从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中收集了「タラ」「バ」用于句末的例句,分析了「タラ」「バ」前面出现的词语的特征。对「タラ」「バ」未表达出的“主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随着「タラ」「バ」的文末用法的出现,「タラ」「バ」开始超越原有的作为条件接续助词的功能,逐步地朝着具有人际关系功能的终助词转化。   二、结合收集的口语谈话例,分析了以「タラ」「バ」结句的表现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用法,以及在处理不同人际关系中的使用现状。   三、参考对「ケド」「カラ」「シ」等接续助词句末表现的谈话功能的考察,分析了「タラ」「バ」句末表现的谈话功能。   当「タラ」「バ」位于句末时,其音调、意义功能往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表达“建议”“命令”“责备”“愿望”等与原有的条件用法不同的功能。许多研究也显示,在自然会话中,比起严格遵循文法规则的条件句,条件接续助词的非条件用法的使用更加的频繁,在今后的日语教育中,可以试着积极地导入一些非条件接续的用法。  
其他文献
菲利普·罗斯被认为是当代最多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美国牧歌》是他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它于1997年完成并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奖。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犹
1987年,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由讲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是关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前后,“我”与直子、绿子等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回忆。讲述这篇小说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告作为商品经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模糊性作为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成为一种表达技巧在广告语言中得到广泛应用,并
将及物性应用于语篇分析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当时韩礼德把语篇分析的及物性研究方法用于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及物性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本文旨在通过建立会话话语模型,系统阐述指称回跳现象的起因和解读。在该模型中,会话者通过人际协调和同步化,即席共建两个渐显的层级结构,即说话者意图的层级结构和话语片段
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阅读作为语言学习中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有关阅读策略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针对文理科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阅读策略使用的比较研究却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华基督教会积极投入到中国各地历次救灾活动中。本论文主要以中国大陆以往研究中较少利用的《教务杂志》为主要资料,分析这份